纪连海:中华文化复兴应该用温补、文火长期调理(3)
问答:香港当借鉴新加坡华文教育
记者:近期,内地多个城市出现文化“怪象”,如有的城市建英语城、有的城市在争抢文化的所属权,似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的“附属品”,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纪连海:前阵子,北京的密云县要建一个英语城,我就感觉奇怪,学习英语没有别的方法吗?全世界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上了大学不考本国语言,而是考英语,而且不止大学,考公务员、考研究生一样要考英语,是我们需要外语能力,但就应该放弃老祖宗的经典吗?
再举一个例子,福州的名片是三坊七巷,这个不到600亩地的小地方,走出了中国最楚楚动人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冰心,一个是林徽因,这两个女人其实与中国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思现在,同样是住在胡同里的人,怎么就没有了当初的名气了呢?
如今许多城市搞文化品牌却是意在利益,目的都是以文化为先导,以经济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作为最终目的,真的能招商吗?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
记者:香港的文化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从中学老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香港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纪连海:作为中西方不同文化结合的最佳基地,香港理应把中国传统文化做好。北师大二附中开设的新加坡国学班,将新加坡华文学校里最好的学生抽调出来在二附中随班就读,其他学生则提供场地,讲授包括历史、政治等在内的国学课程。而在感恩节与圣诞节之间,北师大对新加坡华文学校的学生还有一种短期培训。
此外,北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也会前往新加坡对华文老师进行培训,我经汉办派遣,曾培训过所有华文学校的华文老师,讲王羲之、诸葛亮和苏东坡。香港可借鉴新加坡,在北京、西安等地选取几所固定院校,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文化还可带他们参观,以实现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并重。
新加坡在国学教育方面已形成长效机制及规律,值得香港借鉴,港教育部门当加强香港与内地国学教育方面的合作,师大二附中也愿意和香港中小学加强交流与互动。
记者: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您走过《百家讲坛》,也远赴新加坡教授国学,未来,您在教学工作方面还有哪些计划?
纪连海:目前公众对清朝依然存在比较极端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康熙、雍正、乾隆皆值得大肆称道,反观清朝末期,又认为慈禧一无是处,而这些均为误解。事实上,在大清朝建立、入关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美化、隐去之词不为人知。
2012年,我准备出版一套史话题材的16卷清朝历史书籍,同时,可能还会继续走南闯北,普及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其实我想更多的分享我的所悟、所得,而这些感悟相对于听故事来说似乎更为重要。我还希望能更多的探讨地方史问题,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等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街区。
纪连海简历:
纪连海,北京市昌平区人,1965年1月15日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师大二附中。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2008年1月,被北京教育新闻中心评为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香港文汇报记者凯雷、江鑫娴、李茜婷、王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