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诗人“昆仑”雷人 要避免胡译乱译

2012年01月17日 10:33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雷人的诗人“昆仑”

  作者:周凡恺

  前不久,我刚写了篇小文《〈咬文嚼字〉今年“咬”谁?》,还未等那只可爱的“啄木鸟”磨好尖锐的喙呢,一位马姓作家便捷足先登,将上海同济大学的某某某副教授给“咬”了个乌眼儿青,情急之下,某某某副教授也摆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俺就这点儿本事,你想怎么着吧?!几年前,郭敬明抄袭案判决以后,“小四”声称可以赔钱,但绝不道歉,那时我就说,假使郭敬明视法律为儿戏,又无人强制执行,那么,其负面影响将是深远而巨大的。 

  果不其然,如今,这样死不认错的主儿真的是越来越多了。实际上,某某某副教授的错讹,与郭敬明是有本质区别的。他只是因为常识问题,在翻译引用外国人的话时,犯了个大迷糊,虽然有翻译家指责这是不能容忍的,虽然网友们笑谈这是今年开年第一个文字“雷人大案”,但以愚之见,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说到底,不就是在回译毛泽东外文版的词《念奴娇·昆仑》时,将“昆仑”当成作者了吗?谁都不是圣人,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关键是事情出了之后,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何样的态度。 

  以前我们常说,翻译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大的瓶颈,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两个层面。其一,众所周知,因为汉字的独立性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其在翻译成外文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文学翻译,仅靠通晓两种语言或数种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作品所容纳的东西是巨大的,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语言(乃至方言)等等,可谓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杰出的翻译家,肯定应该是像傅雷那样学贯中西的通才。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翻译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人都是“瘸腿儿”,也即通晓一些外文的,在汉文化上却是二把刀一个,懂点儿国学的,又对外国的风习和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了,译起来自然也就免不了南辕北辙,笑话百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很“梦幻”呢,就别提“业余翻译”啦。其二,是否指望外国的汉学家,就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呢?非也!前几年,有本书挺火,是一位人文学者写的,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一本学术类的书,为何能这般惹眼呢?盖因该书将《红楼梦》放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西方译本与中文文本之差异进行了比较,这一比,诸多的乐子也就来了,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尴尬。看过本书的人,肯定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呀,文文弱弱的林妹妹,在某些“傻瓜”汉学家的译笔下,咋就变为“放荡黑妹”了呢?还有那个鸳鸯,经过老外这道手儿,竟成了“忠诚的鹅”,而袭人呢,就更让人感到恐怖,因为她专门“袭击男人”,刘姥姥呢,则信了基督教,贾政也领着一大家子人整天做弥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过这般毫不靠谱的译本,就会觉得我们的副教授多少也有点儿冤呢! 

  “保卫母语,保卫汉字”是一种主张,净化外语环境,避免胡译乱译(无论输出还是引进),想必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