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周恩来、邓颖超与池田大作》:周恩来研究的力作

2012年01月18日 21:24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一部周恩来研究的力作

    作者:刘景泉

  《周恩来、邓颖超与池田大作》,孔繁丰、纪亚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孔繁丰教授和纪亚光教授的新作《周恩来、邓颖超与池田大作》于日前正式出版。该书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真实但并不广为人知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周恩来、邓颖超和日本友人池田大作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细读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既好看又值得看,既能给治史者以参考和启迪,也能给一般读者以知识和感悟的雅俗共赏的佳作。该书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选题角度新颖,研究成果有新突破。该书选取了周恩来、邓颖超与池田大作和创价学会的关系这样一个侧面来论述中日关系,沿着这样一条线索,系统而具体地加以深入展开。这就决定了这一成果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从近些年呈现的中日两国关系的研究情况看,对于两千年和近代五十年历史的研究较多,也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政府和人民为发展中日友好所做的工作研究就相对薄弱些。主要表现在:从时间段上看,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研究相对多些,而对于六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中日复交以后情况的研究显得不够;从人物方面看,对于活跃在前台的人物和老一辈人士关注较多,但对于像池田大作这样由于种种原因一度隐身于后台、当时相对年轻而又对中日友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关注不够;从促使中日关系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看,多从中美日关系的视角入手,突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周恩来对日外交尤其是民间外交战略思想及其实践(周恩来逝世后则由邓颖超继承其遗志继续努力)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论证不够充分。通读全书后就可以发现,该书在解决上述存在的三个问题上都取得突破。

  二是内容时间跨度大,重点突出。该书不仅内容丰富、充实,而且发展脉络清晰、自然,融严肃认真的历史考察与言之有据的分析、归纳于一体,回答了一系列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切的重要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书中在概括回顾中日两千年交往史的基础上,集中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当下中日友好关系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民间往来、半官半民、官民并举、正式缔结政府间友好关系等几个不同历史阶段。读完全书人们就会自然得出结论:不经过60年来中日两国各方面各阶层有识之士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艰苦曲折、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难以想象的。对于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两国政治家和人民都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可喜的是,在较全面地回顾历史,涉及众多人物和事件的语境下,作者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突出重点,以浓墨重彩紧紧围绕周恩来、邓颖超与池田大作的有关活动来写。对于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长期关注一个作为民间团体的创价学会及其领导人池田大作,以前人们知之不多,理解不够。读完该书,大家就会明白,周总理显然是出于一种根本性的战略思考对待与池田大作和创价学会的关系的,即: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关键在于两国人民、两国民众之间的友好关系。所有这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作者治学态度严谨,文笔清新流畅。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很可取的。一方面,他们不仅广泛收集利用已有的中文资料,而且多方搜集和使用了大量的日文资料,把中、外文的材料密切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不仅运用文字材料,而且通过亲自采访直接当事人,收集了许多难得的材料,并且把这两类材料密切结合起来。此外,他们还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有些材料加以仔细地辨析、考证,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进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从而纠正了此前某些不实的传言。同时,作者追求以清新流畅的文笔书写历史。既叙事,又讲理;既有严谨的论证,又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并且还穿插了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这就避免了一些历史著作存在的枯燥沉闷的不足,读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