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藏家淘到真实版“金陵十三钗” 详写秦淮名妓
《白门新柳记》和《秦淮八仙小谱》
尽管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日前在金球奖上并无斩获,该片却实实在在带动了很多人对于秦淮青楼女子的探究兴趣。昨日,南京藏家高建忠向记者展示了他新近从朝天宫古玩市场淘到的两种清末、民国的旧书。在《白门新柳记》和《秦淮八仙小谱》中,仔细记载了众多秦淮名妓的样貌体态身世等种种细节,堪称真实版的“金陵十三钗”,也为那些曾在南京红极一时的女人们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清末曾被列为禁书
藏家高建忠的月份牌与旗袍研究在南京独树一帜。最近,他在朝天宫安品街的古玩市场又有意外收获,从朋友手中淘到一套《白门新柳记》(两册)和一本《秦淮八仙小谱》。这些小书读来十分有趣,较为罕见。“白门”就是旧时南京的别称。高建忠告诉记者,“我一看书名,都是写南京的,就比较感兴趣。”把书买回家细细研究才发现,原来写的都是秦淮名妓,这样的书如今留下来的不多。其中,《白门新柳记》在清代末年曾被列为禁书,因此较为珍贵。
清末文人许豫所编《白门新柳记》,约出版于同治十一年(1872)左右。“新柳”,就是指太平天国灭亡后,在南京叫得响的名妓,一共收录有数十人之多。书中以当时的秦淮名妓为题,各自单独成篇,详细描写这些名妓们的籍贯、相貌、特长、才艺和风月故事。许豫自认:“金迷纸醉,不知天上之浮云;粉碎珠啼,且喝酒边之倒月。曲中擫笛,答寥雁之吟;画里堆蓬,趁闲鸥之话。”
金陵十三钗VS秦淮八仙
出版于民国十七年(1928)的《秦淮八仙小谱》则记载了民国年间秦淮河边8名歌伎的事迹。所谓“八仙”,分别是“梅仙张喜龄”、“蕊仙安宝珠”、“金仙陈擎珠”、“琴仙任双全”、“畹仙方兰因”、“月仙吴月娥”、“蓉仙曹桂珍”、“云仙王小玉”。高建忠说,“由此可见,除著名的‘秦淮八艳’以外,历代文人都喜欢给红极一时的秦淮歌妓们集体起名字。‘八仙’和电影中的‘金陵十三钗’时代接近。从她们身上,更容易看出民国初期南京妓女的真实面貌。”
据高建忠考证,“太平天国政权覆亡以后,由于常年战乱,南京市面上无比萧条,昔日繁华的秦淮河像死河一般,毫无生气。”曾国藩来南京就任两江总督以后,开放秦淮灯船,客观上推动了秦淮河上“夜生活”、娱乐业的发展。不久,昔日纸醉金迷的景象再度出现,到清末光绪年间,南京城南尤其是夫子庙秦淮河两岸,出现了妓业畸形繁荣的景象。
钓鱼巷妓院云集
这两种旧书堪称“风月场指南”,从名字,到居住地,基本信息俱全。翻开泛黄的书页,一个个名字映入眼帘:文玉、小翠龄、双凤、郑二娘、妙红、安月娥、汤小聪、施文霞、小素贞、金仙、大金凤……她们大多来自苏北地区,如小玉红是六合人、岫云是兴化人、如意是广陵人、小文卿是盐城人、巧龄是金陵人……此外,当时名妓们集中在夫子庙内秦淮河两岸的小街小巷里,有的街巷如今已经消失。住在沉香街的有陈喜林、蒋素云;住在东花园的有冯月莺、冯藕香;住在姚家巷的有陆爱龄;住在贡院附近的李小如、高翠凤、王筱玉、涂翠玉;住在钞库街的有王宝琴、张双凤;住在白塔巷的有方双喜、王双龄;住在石坝街的有文凤音等等。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称妓女是“钓鱼巷来的”,这与史实相符,钓鱼巷历代就是妓院歌楼青楼集中的地方。《白门新柳记》记载的多数名妓,就长期住在钓鱼巷。如“如意,广陵人,居钓鱼巷之西。圆颊丰肌,其秀在骨,人以‘肥环’目之。”
受追捧却命运多舛
从《白门新柳记》可以看出,不少清末秦淮歌伎继承了明代末年“秦淮八艳”擅长诗词歌赋的传统,很多人都是能弹会唱、身怀绝技。比如书中提到的郑二娘 “幼时从秦淮名曲师学技,故至今犹以歌曲胜,节拍不差累黍,群推为老成典型”。秦淮歌伎虽然受到追捧,但很多人命运坎坷,有的还十分悲惨。书中提到名叫“小瀛仙”的名妓。“小瀛仙,广陵人。颜色如海棠经雨,艳冶绝伦,而眉宇间时露英气。年十三来金陵,髫发双垂,殊可人意。年十四,艳声遂噪,与素娟齐名……”她是扬州人,十三岁就来南京进入风月场。曾经有一个贵公子醉心于小瀛仙,想把她娶回家,小瀛仙“意亦向往”,但最终因为贵公子家庭反对而作罢。小瀛仙在十五岁时嫁给了某军官,当了七姨太,惨遭折磨,命运多舛,让《白门新柳记》的作者也生发出“煮鹤焚琴”般的怜惜之情。本报记者 张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