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30年变与不变 对社会流行文化影响有目共睹
1月20日,北京,2012央视龙年春晚主持人现身彩排现场。图为李思思、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视频:央视龙年春晚节目单21日正式发布 含演员名字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春晚30年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谁能想到,一台晚会居然持续了30年,再有预见性的人也不会想到这一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一代总导演黄一鹤很感慨。
从第一届春晚颇受争议的李谷一的《乡恋》开创个人情感表达登上舞台,第二届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吃面条》使小品这一形式成为春晚“必备菜”,到最近几年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忽悠”的流行,“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给荧屏带来的亮色,春晚30年对中国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有目共睹。
每一年春晚都会留下经典节目,《千手观音》、《俏夕阳》、《小城雨巷》等舞蹈,《冬天里的一把火》、《爱的奉献》、《常回家看看》、《爱我你就抱抱我》等歌曲,还有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人的小品,至今还常常出现在电视台各种精品回顾里。
每一年春晚都会捧红一些明星。从早期的蒋大为、董文华、宋祖英、赵本山,到现在的刘谦、邰丽华、“吉祥三宝”组合等等。能上春晚既是实力的象征,也为演员提供了更上层楼的平台。春晚更为张明敏、刘德华、张信哲、周杰伦等众多港台艺人的北上发展开拓了空间。
30年春晚,从小到大,从简朴到华丽,从惊喜到鸡肋,留给后来者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少,留给观众挑剔的话题越来越多。“创新”成为每一届春晚导演的努力方向,创新不足也是最让观众诟病的地方。
1993年春晚破纪录达到5个半小时,“太长了”的抱怨让后来者都约定俗成把时间定格在4个半小时左右。但也是那一届春晚,成为最多港台及海外艺人登上舞台的一届,甚至梁雁翎、李庆安等港台艺人还成为晚会主持人。
1998年的春晚相声只剩下两个,被指责加速了相声的衰落。尽管那一年春晚小品破纪录有7个,尽管那一年登上春晚舞台的传唱度高的歌曲最多,诸如《相约九八》、《健康歌》、《大中国》、《好日子》、《走进新时代》、《好汉歌》等。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历年春晚越来越离不开“大腕”,赵本山的小品、宋祖英的歌成为每年必备节目。春晚的创新只能向舞蹈、杂技、魔术等没有“明星脸”的艺术形式寻求突破,《千手观音》、《俏夕阳》、《小城雨巷》的走红和刘谦的超高人气都诞生在这一时期。
与春晚的渐变相伴而生的还有假唱、植入广告、花钱上春晚等让人讨厌的衍生品。在痛斥假唱的危害时,著名词作家阎肃说,第一届春晚李谷一一人唱了8首歌,也没见假唱,也没见效果不好。而近几年对口型往往总能被细心的观众发现并截图,也让千呼万唤的真唱越来越难。
至于整点报时、贺电、甚至小品道具中各种无孔不入的广告形式更是让春晚渐渐变了味。而一些演员通过各种途径公关上春晚的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春晚的商业价值渐渐盖过了其全民联欢的社会价值。
央视专为春晚30年拍摄的纪录片《春晚》的导演之一李侠说,“我们对春晚不满意,其实是对我们自己不满意。春晚只是这个时代面貌的反映,如果你觉得春晚浮躁,那也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浮躁。”
也是在这种时候,龙年春晚剧组打出了“零广告”的旗号,总导演哈文被任命后一反过去拜会春晚重头艺人的传统,第一时间拜会了文化界名人,一改往年遮遮掩掩的做法,改由春晚剧组公开发布重量级艺人、彩排剧照、最终节目单。这种诚意能否让观众满意还得等到今年春晚直播后才知晓。在资讯庞杂、娱乐手段多样、过年方式翻新、观众欣赏口味各异、个人表达更加自由的当下,要实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样的满意度确实不太可能。
春晚30年,变的是时代、是节目形式、是演员,不变的是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温暖记忆,这才是春晚办下去的重要原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