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贵:“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关键词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关键词
张福贵
当代中国社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重复率最高的不同的政治关键词。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能把握住当下社会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时代精神特征。“中国化”与“大众化”,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关键词。
“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关键词
如果仅仅从空间的关系来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把这个历史课题做好,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最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生命力的最好证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常态,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中国化”都有其不同的具体内涵,都有新的理论成果。而就当下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他强调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以人为本在今天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本”,重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标志着我党政治上的成熟和执政能力的提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观念社会向利益社会的过渡,而“以人为本”则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文化社会行进的过程。要纠正社会发展中的两种“越界”——“尚德”导致的道德越界和“重利”导致的市场越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尚德”和“重利”在人的基础上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理性的价值观。
我们强调“中国化”,但是不等于“去世界化”。必须看到,世界意识也应该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实,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通过对于“世界文学”概念的阐释指明了全球化的趋势,并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中国化”是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发展,不是孤立和封闭中的自我守成。“以人为本”包含人类性的世界意识。现代人首先是世界人。世界已经不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之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而有些时候,越是世界的也才越是民族的。现代的民族主义必然包括人类意识。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文明进步,已经成为了当下任何一个民族的义务。
“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一个关键词
大众化是中国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化的结果。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思想环境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必然过程。
第一,思想的大众化必须以大众的政治信任为前提。当下中国社会,信任缺失已经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而重建信任体系需要两点:一是建立理论上的信任,要让广大人民坚信改变中国命运使之走向富强的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建立28年,解放军建立22年就取得了政权,其中必有原因,那就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意愿。二是使大多数人成为当下社会的受益者,让每一个安分守己的公民感到社会的温暖。思想和社会的受益者才是社会体制最坚定的维护者。在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显示出体制和信念的优势。当前,我们要万分珍惜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全国人民表现出的热情和信念,这是国家稳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第二,理论的大众化必须以通俗化为途径。思想学理化和哲学化并不必然增加思想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时候可能恰恰阻碍了其大众化传播。相反,日常化、大众化的思想更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力。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等口号如此通俗、如此深入人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俗化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思想的阐释上。列宁曾经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第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必须以实践性为目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经院哲学和空头理论,而是实践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实现过程是大众化的实践过程。这里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政策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二是可以在实践中修正和改进。理论指导实践又适应和服务于实践。当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时候,经过多次实践的结果,应该是修正理论而不是否认实践。三是个人的自我实践能力,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加以大众化,是思想理论的逻辑发展,也是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