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学者谈道德建设:评估风险不能违背基本道德底线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1月30日 16:0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李小佳

  春节前夕,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微博格外繁忙。有留言求助、申请捐款的,也有爱心助人、表达祝福的,更多的人则在这个平台中找到了感动。郭明义微博红火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道德模范的推崇、对美德的渴望与呼唤。

  社会转型期需不需要重新审视既有的道德标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如何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小锡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守钧教授。

  主张道德文化本身就是道德进步

  记者:该怎样评价我国的社会道德现状?为什么道德话题今天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

  王小锡:判断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要看整体、看本质。当前,道德发展的确滞后于经济发展,但是,我国道德总体上呈现出进步和发展的趋势。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治理念或道德意识在逐步深入人心。近年来,人们关注社会道德的丑恶现象,主张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这本身就是道德进步的表现。二是对经济活动主体来说,道德的资源或资产意识在加强。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道德不仅影响着企业或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而且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或经济建设的速度和效益。三是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在明显增强。近年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道德模范可敬佩、可亲近、可学习的行为,感动和影响着当代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习惯。四是道德环境建设成就卓著。从硬环境上来看,盲人专用道逐步连成片,新建筑物也开始配置无障碍通道,人性化的生活设施越来越多;从软环境上来看,很多城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社会治理制度日益人性化。这些都说明社会公德观念,在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胡守钧:关注道德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人们的道德焦虑。一方面,人们呼唤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但另一方面,有的人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又显得无所适从。有关道德问题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无所适从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当前出现了道德“滑坡”,但现在道德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例如,道德“灰色化”现象。所谓“灰色化”,是指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人们不知道该怎样作出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道德判断。例如,此前热议的“小孩上学,该不该给老师送礼”、“该不该谴责范跑跑”等就很典型。道德“灰色化”涉及的问题虽然不是大事,但不能小看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约束,善的价值观就会受到侵蚀,并影响到人们对更多公共事件的道德判断。

  评估风险不能违背基本道德底线

  记者:不少人认为,承担巨大的风险,是人们不愿或不敢做好事的重要原因。该怎样看待助人为乐等道德行为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

  胡守钧:实践是最有效的教科书。从个人角度看,如果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做好事不但未被称赞,反而受到不应有的惩罚或谴责,当人们再面对同样情景的时候,就会出现犹豫不决甚至退缩的应对行为。这很难单纯用素质低或道德水平低来解释。从整个社会层面看,道德评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道德指引。如果有道德的人和缺乏道德的人得到同样的社会评价,甚至没有道德的人不但不会受到谴责,反而更能够获得事业成功或得到利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道德评价的负示范效应,人们遵守道德的动机就会减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愿或不敢做好事,对这点必须引起警惕。这是因为,它会减少人们的道德实践,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道德淡漠甚至道德退化,让人们成为道德的旁观者。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机制是很重要的,要鼓励做好事,同时要保护做好事的人,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王小锡:做好事时连带评估风险,是一种理性举动。现在社会中存在的“碰瓷”现象,就是利用道德边缘进行犯罪的一种行为。因此,一些人在伸出援手之前,会先判断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然而,可能会承担风险并不是人们退缩的理由。评估风险的目的,是避免风险或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当一个人生命垂危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是不容多虑的。这是基本的道德境界,也是基本的道德底线。即使可能产生风险,也应该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在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开动脑筋,科学处置。遇到有风险的事情,可以组织他人一起做,同时可以采取有效的证明手段,说明自己的行为性质,也可以拨打110和120电话等获得专业机构的帮助。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