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书市场应正本清源
“曾经有书商拿着书找我推销,声称可以给近一半的折扣。他们声称这些书是名校或名师编撰,其实多半是各处粘贴,所谓名师和名校也只是挂名。”在北京市丰台区当英语老师的李然告诉记者。记者走访图书市场发现,许多教辅书换个封皮就写上新题型、新大纲字样,同质化严重,内容编辑沦为简单的“剪刀加浆糊”。(见1月29日《工人日报》)
教辅书同质化严重,内容编辑沦为简单的“剪刀加浆糊”。 教辅书如此“学习辅导”,岂不成了“学习误导”?这么多内容雷同、质量低劣的教辅读物充斥市场,不仅会侵犯他人版权,更会误导孩子,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是教辅市场现状令人担忧。
诚然,教辅图书在出版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出版商追求出版利润所致,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同质化的教辅书泛滥,质量低劣的盗版教辅书横行,除了教育者与出版商利欲熏心,监管制度缺位以外,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辅资料的庞大市场需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与应试教育大环境直接相关。在考试指挥棒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教辅书似乎成了老师和学生应试教育的救命稻草。尽管中小学生贯彻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出台了不少,但是学生抢购教辅书、老师大搞题海战术的现象仍未发生根本改变,这也是教辅书泛滥、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
因此,一方面,出版部门要依法对不合格图书清查没收,对相关出版单位给予处罚,督促出版商遵纪守法;教育部门也要管好学校与教师。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逐步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造成“素质教育说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伪素质教育局面。家长也应该主动给孩子减负把关,不要求孩子购买过多的教辅资料,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让“剪刀加浆糊”的教辅书没有市场。 (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