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论战尽管“战” 千万别“教坏”孩子
耳东每
韩方论战,本来是我们并不愿意介入的话题,既然有法律介入,那么相信总会有一个公道。不过,微博已经成为了双方自身以及后援团你来我往的战场,双方都在挖掘自己版本的“历史”。韩寒父亲认证账户“韩仁均叔叔”在周一抖出“小料一块”,秀出了韩寒“1999年就读松江二中时高一化学第三章单元测验试卷上一段写给化学老师的字的手稿”,韩寒当时写的大意是:因为估计会考不及格,不如不要沾污考卷的清白(也就是交了一份白卷)。
有效材料?这是针对论战而言的。那么针对其他受众呢?无所谓。针对那些初中生小学生呢?这或许是一个具有“教唆”影响的材料。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朋友的10岁孩子,觉得韩寒当年“交白卷”的行为“很酷”,并且口头表示“有机会我也试试”。这固然是玩笑话,但偶像的影响力已经展现出来了,有可能教好也可能教坏。
韩寒是一个天才,之所以称之为天才,因为其才智过人且经历特殊,而这些都具有不可复制性。社会主流一度是淡化“天才现象”的,因此受到教育的是爱迪生那句话的前半句“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后半句“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也为人所知;再后来,当央视科学频道播放《特斯拉传奇》的时候,让国人知道了有一类天才“压根儿连这99%的汗水都未必需要”。当我们正视“天才”存在的时候,也懂得,天才的模式毕竟是非主流的,少数个人的确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超越于应试体制之外,郑渊洁可以自授儿子成才亦是建立在一种基因自信之上,但是大部分人未见得可以,也未见得有这个勇气。
我这种观点或许被认为是迂腐的,然而客观上则是实事求是的:在这个社会上谋求生存,或者一技傍身,或者文凭开道,或者经济保障,或者人际网络过硬……我们这个国度的大部分中小学生们,未见特长在当时就得到开发并得到市场确认,未见得有富裕的家庭可以留学,未见得有李刚做爹,那么应试系统对于这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就是最好的成长通道,而这个通道中需要汗水,需要分数。在这个体系内他们可以崇拜韩寒这个偶像,但是并不适合模仿,除非也有一份版税合同摆在眼前……否则,盲目的模仿只有断头路。
然而青春期的孩童们毕竟是很难劝服的,青春期的叛逆心让他们更趋向于韩寒交白卷的那种“酷”——我也觉得很酷,只是他们却不知道对韩寒是酷对其自己则是苦。我们并不关注这场论战的本身,唯独关注这个细节,请别让再多的天才的非凡经历来蛊惑学子,材料交给法庭即可,这是你们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