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译制片成“没落贵族” 缺乏监管市场混乱

2012年02月01日 13:3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正值大学生毕业求职的黄金期,而影视译制专业的学生们都在犹豫要不要从事这个行当。从刚开始对译制片的追逐,到最后毕业时的纠结,他们心情复杂。据了解,这些学生大部分选择了出国留学。

  译制片还有吸引力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我国译制史上的辉煌巅峰。而如今,后期技术和3D制作如此强大发达,电影中画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电影的语言和配音也被逐渐“冷落”。这个时代,英语教育已是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原音原版”把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向了墙角,有人会不禁发问:“我们还需要译制片吗?”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译制片不会消失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去电影院看国内引进的英文原版电影。“观看原版电影不仅能享受视觉盛宴,还能学习英语。如果没其他原因,我都是看原版的。”北京大学英语系本科生朱思匆对译制电影没有兴趣。

  但对于年长的观众来说,观看译制片仍是首选。“虽然院线上映的原版电影配有中文字幕,但语言的障碍实在很难克服。听不懂英语,眼睛也跟不上字幕出现的频率,看电影就不再是享受。所以,译制片是首选。”43岁的何女士这样认为。

  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译制片。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译制专业麻争旗教授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作为文化与世界接轨的一条途径,引进外国电影是个长期任务。引进外国电影是为文化‘走出去’做准备。所以说,译制产业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部分青年人把观看原版电影当作学习外语的途径,无可厚非,但他们的喜好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在这个大市场里,这部分年轻观众所占比例很小。”

  从事译制配音工作20多年的廖菁女士曾是《指环王》三部曲、《黑客帝国Ⅱ、Ⅲ》、《速度与激情》等多部外国大片的译制导演。她谈道:“译制片的存在是必须的。译制片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让中国观众看懂外国电影的故事这只是最基本的作用。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虽然年轻人中有表示更爱看原版的声音,但是译制片的存在还是必要的。”

  电影《变形金刚3》的校译张陨璧对未来充满信心。“比如在电影《变形金刚》系列中,故事及语言节奏都很快,电影中蕴含了许多西式幽默和英文俚语。由于原片信息量巨大,观众要想消化全部内容有一定困难,而通过译制、配音,我们把观众难以理解的内容转换成中文,用声音传达角色的情绪,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译制片对于我们来说,永远都不会消失。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解读外来文化,一部好的译制片是我们更深刻、更彻底获取外来文化的途径。

  缺乏监管,译制片市场混乱

  如今的译制片与以往相比已大不如从前,那些上海译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经典译制作品如今更是很难超越。当译制片进入市场化运作之后,前景并没有最初设想的那么完美。

  对于译制片市场混乱,廖菁说出了她的看法:“目前还是有精品译制片存在的,但由于各种因素,市场上也存在质量较差的作品,给观众造成译制片质量下降的整体印象。”

  廖菁认为,目前译制片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制作周期短、制作费用不足、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一部译制片的时间在一个月到两个月左右;而现在,制作一部译制片可能只有一周的时间,这种追求效率的制作必然会影响到质量。其次,制作费用不足打击了配音演员和翻译人员的信心。过去,很多电影、话剧著名演员都愿意在业余时间参与译制片的配音工作。第三,对已经播出的译制片的质量缺少一个评价体系,由于缺乏行业评价标准,导致译制水平良莠不齐。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译制专业创始人麻争旗教授也表示,目前译制片市场混乱成为其巨大的缺陷。由于产量大、费用低、速度快,电影译制主要由个人翻译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来完成,对此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其质量进行衡量。

  对于如今流行的网络字幕,和盗版DVD字幕的翻译,麻争旗说:“那些字幕基本是由业余人员翻译,从语言质量和艺术角度上都没有保障。”

  对于译制片市场为何混乱的原因,麻争旗分析说:“媒介环境复杂化是导致译制片市场混乱的另一个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筹管理译制片领域,没有市场化运作,观众的选择性很小,反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很规范。后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这种没有良好监管的运作模式下,混乱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译制片需要高门槛,树立艺术标准

  如何规范译制片这个行业?廖菁认为,译制片的制作必须具备规范的流程,适当提高制作经费。其次,应给译制片设置更高的“门槛”,树立艺术标准,对译制片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并建立译制片的评价体系,不仅用量化的标准衡量译制片行业的情况,还要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的评价译制片质量及译制片市场。

  面对译制片质量下降的现象,麻争旗教授说:“过去,译制片被当作一种高级而高雅的艺术,而如今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观众只把译制片看作一种艺术方式,甚是是文化快餐。另外,由于在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如今影视作品产量大幅提高,但生产总体费用有限,所以创造的经济效益也相对有限,不足以维持专业的译制团队,没有专业的译制团队,直接导致翻译质量下降。”

  影视译制从业人员高婧讲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片酬方面,译制人员很无奈。译制片应该是跟原片分成的,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制作公司给一部译制片多少预算经费,就只能用这些经费来进行制作。而在真正参与整部影片经营的时候,译制片译制配音部分的片酬会被压得很低。高婧希望制作方能够适当提高译制片制作费用,只有有了充足的经费,才能有专业的译制团队,才能制作出高水准。

  电影《指环王》译制人员顾铁军认为,“译制工作不仅是翻译,它是一门语言艺术。因此,译制行业需要一个艺术标准来衡量翻译的质量,而并非用翻译是否准确这一简单的标准来看待。其次,不是所有的英文专业学生都可以译制电影的,电影译制需要了解镜头语言、拍摄手法等电影知识;同时,翻译还需要和配音等工种默契配合,最终完成整部影片的译制工作。因此,译制行业需要专业译制人才。但近些年,由于资金等问题,专业译制人才的流失导致译制片质量下降的情况比比皆是。”

  缺乏行业艺术标准、制作资金短缺、译制人才流失等问题成为译制片发展中的“顽疾”。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译制片,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外国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更需要译制国产电影向国外输出,实现文化“走出去”。

  面对译制行业的种种问题,译制片最终究竟该如何突围?(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贾天怡)

  小资料

  广义的译制片包括原声本国语言字幕、原声本国语言解说、原声本国语言配音、无原声轨本国语言配音四种形式。狭义的译制片单纯指的是后两种形式,即配音混录后的影片。配音译制片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制成另一种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根据原版影片画面中人物的口型、语调、年龄、思想感情等情况,用相应的语调、口型表演出来,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影片中的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成为一条完整的译制声带,供最终放映用。另外,将本国影片从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译制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称译制片。

【编辑:蒲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