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灯会未来发展有隐忧 灯彩艺术后继乏人
记者 茅冠隽 报道
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对一些老上海人来说,逛豫园灯会已成为每年的 “保留节目”。
今年,豫园灯会将和龙相关的经典故事做成了灯彩,为了做到高度还原,工作人员几次三番去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豫园灯会依旧红火的同时,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灯会策划人员还是灯彩大师,对灯会的未来发展都有隐忧:沪上资深灯彩大师凤毛麟角,年轻人不愿学习灯彩技艺,灯彩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老灯彩师能干几年是几年
沈晓平,1972年进上海工艺美术工厂,师从上海三大灯彩工艺师之一的王剑英学艺,“当时我刚初中毕业,没想到自己会和灯彩打一辈子交道。”除了1995年第一届民俗灯会沈晓平没有参加之外,其余每届灯会沈晓平都参与设计,至今已陪伴灯会十七个春秋。如今,沈晓平虽已年届花甲,但对灯彩艺术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并于2005年荣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能干几年是几年吧。”谈到豫园灯会的将来、灯彩艺术的传承,沈晓平脸上露出愁容。他告诉记者,沪上做灯彩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原来的灯彩大师不是改行就是不干了,灯彩艺术也面临“灭绝”的危险。沈晓平自己也没有带徒弟。 “这个行当没法带徒,每年就春节元宵时有点事儿做。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几乎没有小青年有耐心扎进这门艺术去好好学。”沈晓平坦言,就算是他自己,如果只做灯彩不做其他事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沈晓平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除每年帮豫园灯会设计灯彩 ,还负责一些活动的花车、花船的设计。
灯彩师不是学校能教出来的
沈晓平说,之所以年轻人不愿学习灯彩艺术,从事灯彩设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灯彩设计是一项又动脑又动手的艺术,现在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其次,灯彩设计行业没有时间的连贯性,一年中除春节、元宵有需求,其他时间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学的人自然就少了。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沪上灯彩市场不够大,只靠设计制作灯彩为生,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既然如此,灯彩艺术会有一天“灭绝”吗?对此,沈晓平持否定态度。“做肯定是有人做的,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这门艺术会消失,而在于从业人员的减少,会导致水平越来越低,这样下去,虽然这门艺术没有消失,但和消失也差不多了。”沈晓平说,他长期以来也在观察行业内工人的操作水准,发现的确在走下坡路。“其实不只灯彩艺术有这个问题,整个工艺美术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