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遭毁是沉痛的文化之殇
拆除后的梁林故居
上世纪30年代,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宅院旧影
梁林故居平面图
(记者 涂洪长)位于北京东城区总布胡同内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日前突遭拆除,几成瓦砾,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对于梁、林故居是否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拆迁行为是否违规、“维修性拆除”之说能否成立的争论至今未决。名人故居保护在“开发”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让人扼腕: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近年来,各地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屡见不鲜。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这样的局面怎不让人痛心?
冰冷的数字后面是一幢幢百年乃至千年建筑的轰然倒塌,是一页页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无奈沉沦。以名人故居为例,故居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任由这些历经风雨淘洗的老房子、老建筑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对不起历史先贤,更有愧于后人。
众所周知,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最好保护是坚持“三原”原则:原物、原址、原状。但现实中,以“开发保护”之名擅自改建、整饬、位移、拆迁文物建筑等的现象却大行其道,此次梁、林故居被毁,甚至搬出了的“维修性拆除”的荒唐名目。而明眼人一看便知,许多地方的所谓“开发保护”,大多是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流毒所至,全国一大批文物建筑、历史遗存被“保护”得面目全非,处处败笔,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尽失。
此次梁、林故居被毁事件,折射出的是资本意志的强横和文保部门的孱弱,而汹汹民意背后不仅是对一幢北京老四合院的伤悼,更是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思。包括名人故居在内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振兴的重要“软实力”,任何一种破坏,都是沉痛的文化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