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学者:“不看春晚”正在成为除夕夜的一个潮流

2012年02月03日 10:52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不看春晚将成为潮流

  赵本山“退役”了、吴秀波“错词”了、王菲“走音”了、郭冬临“抄袭”了、王珞丹“吓人”了……龙年的央视春晚,依然是在观众的一片不满声中,落下了帷幕。今年恰好是第30届春晚,过去说“三十而立”,但春晚显然是“三十已衰”。虽说哈文的导演组尽最大努力,做了一些改变,比如说零广告和无贺电,节目开始平民化取向,舞台效果极尽奢华,但仍然难让观众叫好。今年一些媒体和网站,甚至发出了“不看春晚”的号召,很多人当起了“春晚穿越党”,要“穿越”到一个没有春晚的年代。“不看春晚”正在成为除夕夜的一个潮流,覆盖越来越多的人群。

  客观地说,今年春晚的演员,在近年算实力最强的了,既有像杨丽萍、王菲、刘欢、孙楠、陈坤、萨顶顶这些实力明星,也有费翔、韦唯、李谷一、张明敏这些让人怀旧的老歌手。显然,春晚面临的不是导演和演员的问题,而是如何突破“舞台联欢”这一空洞的模式。今年春晚虽说取消了很多展示国家意志的内容,接了些地气,但很多老观众并不买账,听到有老人说一些节目不知所云,而常年受港台综艺节目熏陶的年轻人,又觉得节目太土、太老套。

  老人们常会回忆起1983年春晚带来的震撼,岂不知当年的春晚是多么“前卫”。 1983年正是“严打”和“清理精神污染”时期,春晚的诞生可谓一个奇迹。它虽然只是一台以欢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但对当中国人的观念解放,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要考察这台晚会前的几个没有,就能意识到它的创造性了。在此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电视综艺节目这个概念;在此以前,文艺节目只有报幕员,没有主持人;在此以前,没有文艺节目直播的先例,更没有以互动为目的热线电话这一说;在这以前,小品只是表演的一种训练,从未面对过公众。这些都是1983年春晚创下的第一。30年过去了,春晚再也没有走出过这个模式。可想而知,要让30年后的人们仍对春晚说好,无异于天方夜谭。

  此外,1983春晚突破禁区的勇气也是不可小视的。李谷一所唱的《乡恋》, 1980年曾被当时主管宣传的官员点名批评,媒体也把这首歌称为“靡靡之音”。王景愚的哑剧《吃鸡》也曾被批判过,说他是在用一只煮不烂、做不熟、咬不动的鸡,讽刺社会主义。然而这些节目,在导演黄一鹤和编创马季等人的坚持下,都出现在除夕夜的舞台上了。他们极富远见地将春晚定调为“欢乐”二字,所选取的节目也强调以远离主流意识、远离宏大主题、弱化政治功能为主。正是这些创举,使这届春晚一出炉,就广受民众好评。因为它在稚嫩中透着勇气,在随意中显露真诚,在轻松中远离教化。春晚也因此,很快被普及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

  3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这届春晚,却能发现当年黄一鹤、马季等人身上的那种敢于突破禁区的精神,在今天已成一种稀缺资源。

  春晚所拥有的那种宽容的人文精神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个欢声笑语、莺歌燕舞的空壳,想用这个空壳来让观众度过一个感受美好的除夕,无论对导演还是演员来说,都难如登天。 

  30年的时光,人们的视野和文化需求都变了,如何让春晚突破“舞台联欢”的程式化,注入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和信念,决定了它是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应当说,除夕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仪式性时刻。除夕想超越的是正在流逝的时间,一个重复的起点和终点,给人们一种时间循环的心理暗示,似乎过去的缺陷可以弥补,生命在新的春天能重新开始。 这也是“年”的原始价值之一。所以,敬畏时间、感恩自然、缅怀先祖、礼赞生命,成为过年的主要内容。与平常日子比起来,这是一个神圣化的时刻,过去人们通过参加春节的一些公共仪式,来获得文化心理的满足。在这个特定时刻,人们祀天祭祖、扫尘放爆、守岁拜年、唱大戏扭秧歌等,既彰显生命的美好,也期望通过这些活动来救赎自身,完成对生命的祈福。

  由于这30年来公共仪式越来越少, 30年来播出的春晚,便成为中国人每年最隆重的一个仪式。在这里空间似乎消失了,天涯海角的人守着电视,在心理上加入到这场仪式中。在这里,亲身参与变成了实时旁观,自主体验变成了被动感受。然而,春晚的理念却越来越远离春节所拥有的文化含义,变得空洞而程式化,成了娱乐艺人们的年度秀场,或为逗观众一乐,或歌颂国家繁荣。这种不变的主旋律,肯定会让人们审美疲劳。 30年后春晚,沿用的依然是30年前的模式,不仅没有任何文化创新,简直成了一场黔驴技穷的文化大杂烩。

  显然,春晚要想拥有一定的观众群,必须整体改变“舞台联欢”的结构与模式。每一年的春晚,都应当彰显一种明确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年年更新主题,或记录时代精神、或留住历史瞬间、或传达文化信念,使它成为一场有灵魂的晚会,而不仅仅是一场娱乐秀。 即便如此,我想“不看春晚”的人也会越来越来多,因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在除夕之夜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与其守着一台没有感情的电视过除夕,还不如加入到一些社区、朋友、家族组织的小型仪式中。因为从亲人和朋友那儿收获的情感和欢乐,至少是真实的、值得回忆的。

  除夕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零点钟声时的爆竹。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终于淹没了荧屏里杂乱的声音。除夕之夜,只有这一刻是神圣而安静的,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夜色和爆竹礼花的亮光。他们知道,当轰鸣声停止时,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