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变身“送礼节” 呼唤节日的文化味道
今天是元宵节,小时候记得每到这一天,就听到皇族的爱新觉罗·毓峘大大说:“节也过完了,该干吗干吗去吧!”然后就带着有些失落的心情等待着开学,盼望着来年的春节。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进入节日前奏,心里就开始长了草,几乎每一天都“有讲儿”,打扫房屋、做年菜、准备新衣服、祭祖、放炮等一大堆事儿等着,过年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真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一直到吃过元宵,意味着今年春节过完了,只能等着明年的好日子了。现在的春节,除了想好好休息两天,看看北京清静的二环路,春节还意味着什么呢?大鱼大肉没有胃口,看春晚骂春晚都没有欲望,是平时吃得太好,见得太多导致了审美疲劳,还是我们丢了些什么?
前两天开民俗研讨会,有专家说:“云南天天过泼水节,都泼乱了。”只要能拉拢游客来挣钱,天天都过泼水节。而每到节前都是最拥堵的日子,不分时段和路段的堵车成为节前“必修课”。“节日的物化倾向”使各个节日好像都成了饺子节、月饼节、粽子节,元宵节过后,意味着春节告一段落,我望着废品站堆积如山的礼品包装盒发呆,节日为什么除了送礼、收礼之外变得那么无聊?
小时候的节日也送礼,却是亲手制作的灯笼,亲手做的四喜丸子,亲手画的水粉贺卡,而如今都是现成的春联和福字,现成的速冻水饺,让节日的活计少了,祈福仪式也是一个“假皇帝祭天”,但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还有这么一个假皇帝祭天的仪式,谁还关心天坛是做什么用的,先农坛难道就变成了一个体育场,观耕台又为什么而建呢?
让我们在元宵节举杯,为了这意犹未尽的春节,也期待我们的春节能再多几天假期,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好好地体会节日的味道,找到我们的根,共享民族节日的精神家园。
和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