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专家称真正“情人节”在元宵节 旧时女人很少出门

2012年02月06日 11:32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龙年元宵节到了,沈城处处洋溢着喜庆、和谐的节日氛围,大红灯笼也已悬挂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十年前的中山公园、南湖公园、北陵公园元宵灯会仍是老沈阳们抹不掉的美好记忆。

  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先生对历史上沈阳人如何热热闹闹过元宵节有着深入的研究,2月3日,他与记者唠起历史上的元宵节盛况时,引用了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诗人姚元之的一首记述盛京(今沈阳)四平街(今中街)灯市景象的诗来形容:“三官台起大街中,箫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残雪里,珠花红树报年丰。”在他看来,元宵节可称为沈阳历史上的“狂欢节”。

  清代时,盛京的习俗是在每年灯节的前三天,开始在四平街上搭起高台。高台上设有三官的“神像”:天官、地官、水官。民间传说天官(尧)赐福,地官(舜)赦罪,水官(禹)解厄,因而张灯结彩,表示庆贺。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箫鼓笙歌,争相吹打,琴声悠扬。大街上横挂彩绳,上贴五色纸,沿街各店铺门前都设灯联匾额,光如白昼。

  正月十五,也称为元宵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唐代大诗人卢照邻在他的《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元宵节也很受重视,灯的样式十分丰富,赏灯活动更加热闹。明代,元宵节要连续赏灯10天,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了。到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可是活动的规模很大,盛况空前。这种情景,在盛京更是如此。

  满族妇女的特殊习俗:“走百病”

  齐守成先生介绍说: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要过春节时,各官府衙门于农历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的四天内封印,到第二年正月十九至二十一的三天之内,开印正常办事。封印期间,要临时设置灯官,又称灯政司,开印后撤销。有意思的是,灯官要装扮成府衙的官员,头上戴缨帽,身穿长马褂,骑在木扁担上,由两人肩抬而行。还有一人扮成灯官娘子,倒骑在驴背上跟随在灯官之后。在几个衙役和丫环数人的前呼后拥下,挨门挨户去查灯,哪家如果没有张灯或灯数不足,都要罚以一定数量的元宵。如今,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锡伯族灯官秧歌,就是从那时传承下来的民俗。

  历史上的沈阳灯节,全城除了要在闹市张灯3天。还要开展龙灯、狮子、高跷、秧歌、旱船等民间娱乐活动。

  齐守成先生说:沈阳民间过元宵节都要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同汉族过元宵节一样,生活在盛京的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到了正月十六日的当晚,满族妇女三五成群,结伴远行,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这叫做“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一种特殊习俗。

  扭秧歌,在清代也是过元宵节的一景。缪润绂,字东霖(1851—1939),沈阳人,光绪18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俗谓“点翰林”),在他的著作《沈阳百咏》中有这样的记载:“新春又说唱秧歌,妞妮争夸江老婆。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元宵节时,商贾等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歌,扭秧歌。沿街围观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街巷为之堵塞。

  正是因为当时的娱乐活动太少,所以一到了元宵节,有热闹看,有灯谜猜,连平日足不出户的女子都会出来逛街,甚至连皇帝也要走出宫门来。因此,这一天被形容为沈阳人的“狂欢节”并不为过。

  真正的“情人节”在元宵节

  齐守成对记者说:“正月十五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到了这一天,平时从不出门的女孩子都可以到闹市中观灯、看热闹,与自己的情人相会,送上定情之物。大人也会借这个机会,领着孩子们去相亲。另外,也为更多的青年男女创造了相识的机会。”

  正月十五也叫元夕、元夜,因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称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后来便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也称灯节,自汉朝起,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悬挂灯笼,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彻夜赏灯狂欢。到了明、清代灯市经久不衰。清代诗人姚元之《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描述的就是当时元宵节期间观灯游玩的热闹景象。

  在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女人平时很少出门,元宵节期间,成为她们难得的一次露面机会。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卷之四》记载,(宋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名走桥。明代,元宵节期间,“妇人着白绫衫队而宵行”(《帝城景物略》),“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招摇过市,自由自在。清人王初桐的《奁史》卷五十八《事为门二岁节》记载:“司马温公在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可见妇女们出门,不仅是为了观灯,还要看人,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机会。

  古时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大好机会。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约会的有趣场面。

  因为,中国各朝代平时都实行宵禁制度,但到了元宵节期间,宵禁能取消几天。于是人们(尤其是女孩子)便抓紧这个机会彻夜狂欢。

  沈城商店家家门前张灯结彩

  从正月初六这天起,盛京城中各商家就开始置办元宵灯会,商家都尽其所能,花样翻新地设计着灯笼的式样。这不仅是财力比拼,更是招揽人气的大好时机。元宵节前的正月十三这天,称为“上灯”,十四至十六为灯节的高潮,十七则称为“残灯”。在十三日黄昏时分,沈阳各大街上的各家店铺开始竞相挂灯,纱灯、宫灯、走马灯和各式灯笼,灯笼有大小、长短、高矮、方圆等样式,材质有玻璃、纱布、羊角之别,其绘画内容包括古今人物、名山胜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色彩鲜艳,神态逼真,引人悦目。

  人们在赏灯的活动中,“猜灯谜”是一项最吸引人,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和参与的内容。各家店铺预先将谜面写在彩纸条上,而后再粘贴到彩灯下,任游人猜,对猜中的人以果品食物、巾扇香囊、笔墨纸砚图书等为赠品。一些商号在元宵之夜,为了招待主顾,还邀请官绅等名流携家眷来店共庆佳节。夜深后,店主把这些主顾请出观赏“盒子灯”、“焰火”和“秧歌”等文娱节目。时近午夜,请他们吃元宵等果品,然后尽欢而散,送客归家。

  元宵节,盛京的各店门口一挂出谜语,便会吸引许多老百姓来猜。猜灯谜的时候,来者只要大声说出来即可,如果店里面有人敲一声锣,就表明猜对了,猜对的人可以进去领奖品。如果里面敲了一声鼓,说明没有猜对。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高兴之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随同的纪晓岚稍思片刻,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也没有想出来,文武大臣也一个个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齐守成说:“在清代,沈阳热闹的景象不都集中在城内的四平街,在城外也有一些商业繁华的地方。如大南门边门城墙下的蔬菜市场,小南门外碧霞宫前,大西门外、小北门外的柴草市,福胜门外、地载门外的缸市,内治门外小津桥,福胜门外横街的车行,以及小河沿等,这些地方在过元宵节时也很热闹。”

  四平街上人山人海

  历史上,沈阳过元宵节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四平街灯市。在清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四平街成为沈阳最兴旺发达的商业街,每年都在这条街上举办大型灯市。每逢灯市开展,整条四平街上都是姿态各异的花灯,观灯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清末《盛京诗咏》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晚清名士缪润绂在《沈阳百咏》中就曾写道:“悬灯结彩供三官,钟鼓楼头起壮观。绝似东洋开蜃市,云霞出海散春寒。”诗中描绘的也是元宵节时四平街花灯璀璨的盛景。因此,“四平灯市”也曾被誉为“盛京八景”之一。

  清初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将原来的明朝所筑砖城进行改造和扩建,把“十”字形两条大街改为“井”字形四条大街,也就是今天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当时中街路被称为四平街,取“四季平安”“四海升平”之意,建有钟楼和鼓楼。四平街东起钟楼(即中街路与朝阳街交叉路口),西至鼓楼(中街路与正阳街交叉路口),全长580米,宽12米。1636年,皇太极广施“天恩”,为四平街举行了盛大的开街仪式。

  四平街比邻皇宫,周围到处都是王公贵胄和达官显要们居住的地方,也有普通人群聚居在这里。

  当年“四平灯市”上的灯绳,可以说是景中奇观。每年的正月初六商家开市,街路南北两边的近百家店铺,都在屋檐下悬挂起灯绳,绳上悬挂尺把长的彩纸,上面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文字,整条四平街的红旗和彩纸随风飘动,喜庆的气氛非常浓烈。

  商家店铺从正月初六开始扎制,每家至少要扎5至10盏灯。灯由两层薄纱作灯面,上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商家还利用冰雪堆制成楼、塔、亭、榭等景物和老叟、少妇、童男、童女等人物冰灯。还有鱼灯、羊灯、荷花灯、走马灯等,十分精致,让整个四平街汇成了一条灯河。元宵之夜,四平街上彩灯遍张,争奇斗艳,令人们叹为观止。而四平灯市的高潮的到来,是丝房、金店在正月十五月明之夜,燃放“盒子灯”和色彩绚丽的火花。

  据《沈阳百咏》载:“几家铜板(版)印模糊,犹许丹青仗手摹。争上四平街上看,可曾添画北风图。”当时,沈阳从每年腊月初一起,还沿四平街搭起一座座画棚。在每座画棚的四壁上,悬挂各式各样的年画。这些民间绘画,都有特定的模式,有鱼戏莲、鱼钻莲、莲生子等画面。

  清代初,每年正月十五,四平街上的城隍老爷出巡也是十分热闹的一大景观。当年在四平街中段路北有座城隍庙。该庙始建于元代,明代多次重修。清崇德年间重修后升为都城隍庙,以后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重修。《盛京通志》中所绘制的《都城隍庙图》载:都城隍庙坐北朝南,殿内供城隍“神像”。过去,人们认为城隍是保佑人民安宁幸福之“神”。城隍“神像”在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要出巡。届时,人们要抬着城隍“神像”游街。出巡时,隍沿着四平街等全城主要街道游走,直到盛京城地载门(小北门)外的厉坛,盛京将军、奉天府尹、承德(沈阳)县知县等官员,在这里祭祀,以“禳祓”灾疫,保佑全城百姓平安。每当城隍出巡时,百姓倾城出动,前呼后拥,熙熙攘攘,看热闹的人山人海。

  沈阳当年灯会的规模可与北京灯会相媲美。齐守成先生认为,这种民俗盛况,是沈阳悠久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在结束采访之时,齐守成先生提出一个建议:元宵节期间各个社区也可以开展自己做彩灯、猜灯谜的活动,以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本报记者 陈凤军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