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春晚小品发展30年显颓势 纯逗乐少内涵难得青睐(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09日 15:4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沈腾、黄杨、艾伦表演小品《今天的幸福》。

  “精品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流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小品渐渐形成了四种流派:“京津小品”源于“化妆相声”,通过抖包袱引人发笑;西北方言小品,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流派之一;以严顺开为代表的“海派小品”,又被称为海派滑稽戏,近年来几乎已在春晚舞台上绝迹;而如今影响最大的,当属源于二人转的丑角艺术的东北喜剧小品。

  崔凯认为,无论流派如何划分,所有小品的目标指向完全一致:逗乐观众。

  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高度集中各种戏剧冲突,并且要有“笑”果,成了所有电视小品的共同特征。曾有人如此总结春晚对小品的要求:3句台词一个小包袱,10句台词一个大包袱;节目时长10多分钟,30秒让观众笑3次。

  对于电视台来说,这些包袱越神秘越好,这样演员甫一开口,就能逗乐观众。为了一个“逗”字,崔凯可没少签保密协议,但他一直认为,这些防泄密的手段,会把创作者推向闭门造车的境地。

  在崔凯看来,一个好作品应该包含三个要素:一要叫得响,二要传得开,三要留得住。而这需要对作品进行不断磨合。以1990年的《相亲》为例,这个小品在上央视春晚之前,已经在辽宁地区演出了300多场,通过不断与观众互动,创作者为作品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最后登陆央视春晚时,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品了。

  “真正好的作品不需要担心题材泄露。”崔凯认为,欣赏小品实际是看演员如何表演,“即使你对情节已经烂熟于心,依然会饶有兴趣地期待他下一秒的神态。”

  “搞笑不是小品,更称不上喜剧”

  在历年央视春晚上,小品总是与相声并称为“语言类节目”。早期的春晚节目中,相声的地位不容小觑,后来小品的势头盖过了相声,还曾一度引起过议论。崔凯认为,小品比相声更占优势,在于其有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而演员的表演让内容更丰满,也更适合通过电视语言来呈现。

  当初相声陷入低谷时,曾有观点认为,当时的相声批判现实的讽刺功能在衰退,而小品与时代热点的关联更为密切;如今小品遭遇滑坡,或许症结也是相同的。崔凯认为,目前的不少小品,要么单纯追求逗乐,缺少思想内涵,要么脱离生活,失去故事根基。“搞笑不是小品,更称不上喜剧。”

  但是,这位资深小品编剧深知,创作讽刺作品所面临的压力之大。1995年央视春晚上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吃喝风”进行了抨击,但崔凯透露说,当时由范伟饰演的角色,其最初的人物设计是位乡长,因为担心有损农村基层干部形象,才改头换面成了一个乡镇企业经理。

  “如果你把笑点落在妇女身上,妇联会来找你;如果落在残疾人身上,残联会来找你;如果写医生呢,卫生部门会来找你。”崔凯笑言,“我们的观众似乎缺乏‘这一个’精神,艺术呈现的只是具体的这一个,是一个艺术典型,而不能对号入座。”

  不过崔凯同时承认,小品所面临的这个问题,或许与春晚这个大舞台有关。“由于春节这个特殊节点,春晚的节目被赋予了过多期待。人们看春晚,也带着特殊的批判性,把它当作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些都容易让一场本该轻松的演出变得沉重,进而走形。”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