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对话王蒙:全球化时代如何防止“精神贫血”

2012年02月09日 15:5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最应该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道义崇尚、精  神崇尚

  表面上的大吹大擂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自信的文化是善于自省、善于创造的文化

  对话嘉宾:王  蒙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家

  本报评论部:建设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是这一段时期从上到下关注的话题,避免“精神贫血”也是共同的呼吁。在中国成为“物质大国”的同时,中国人最应该弘扬的精神品格是什么?最不应该抛弃或者说最欠缺的精神品格是什么?

  王蒙:最应该弘扬、最不应该抛弃的我以为是中华文化的道义崇尚、精神崇尚。“精神贫血”问题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中最浅薄、最可耻、最丢人、最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有的同胞变成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毫无诚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无耻之徒。

  本报评论部:当今世界大体上还是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如何在外国文化不断“渗透”乃至“入侵”的情况下,保持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尊严?

  王蒙: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抗逆能力、自省能力与应变能力,是非常独特的。自古以来的世界大同与天下为公观念,正是现代中国接受社会主义思潮的文化根据。改革开放与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穷则思变传统是一致的。事实证明,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被中国人民接受后,都会迅速地本土化、中华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乃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芭蕾舞到了中国,不但有中国的原创剧目,而且即使引进的欧洲剧目也注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

  事实已经证明,19世纪、20世纪,世界与中国的乱局与风风雨雨并没有把中华文化摧毁,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更将为中华文化的新机遇与新贡献提供条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的成就,给了我们新的观念与机遇:世界与中国,尤其在文化问题上,早已不是鸦片战争与庚子事变时期的零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赢,至少是有斗争也有和谐交流沟通的关系。

  本报评论部: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要么自傲,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要么自卑,觉得一无是处。如何科学地拥有文化自觉和自信?

  王蒙:表面上的大吹大擂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信的文化必然是敢于也善于有所自省、有所反思、有所创造也有所发展转化的文化。任何民族文化都不是呆滞的单行线。所有的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与存在的意义。同样,真正成为世界的、能够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的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文化,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而不是关上门称王称霸的猎奇作秀博物馆民俗村旅游文化。

  本报评论部: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有网友发出“文化强国,我们靠什么,我们差什么”的深问和讨论,您认为我们靠什么,我们差什么?

  王蒙:靠的是我们长久的历史传统与阔大的多民族文化成果的丰富性。缺少的是理性精神、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根基与民主法治操作的明晰性、熟练性、严密性。例如体育上我们差的是田径、足球,强的是小球。科学技术缺的是自己的创造与专利。对这类问题的谈论应该更务实、更以平常心面对。

  本报评论部:春节期间,国外的奢侈品店出现华人“疯狂抢购”的现象。中国人在国际上是否是“暴发户”形象?盲目追求奢侈和豪华反映了国人怎样的心态?

  王蒙:暂时不必太激愤。中国人穷困得太久了。我记得80年代,一位外国朋友对中国人热衷于家用电器甚不以为然,那个时期毕竟很快就过去了。从历史上说,中华文化的核心绝对不是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中华文化对于暴富、炫富、斗富,从来是极端厌恶与轻蔑的。我们只消多多提醒一下,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情态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本报评论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中国每年约有10个演出团体以每场10多万美元租用,文化“走出去”的愿望和投入很大,但一些中国团体的演出,“观众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赠送,当地媒体基本没有报道和评论”,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很小。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花大钱办蠢事”的现象?

  王蒙:这个现象很典型。这也是急于做出成绩的浅薄与浮躁在作怪。我们的一些艺术团体和媒体动辄以在金色大厅演出作招牌来忽悠,对这种幼稚、愚蠢、无知的出相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报评论部:文化品质正成为国家品质。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也出现了一些“地摊文化”、“杂耍文化”。这会降低我们的文化品格吗?

  王蒙:没那么悲观吧。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着中国的道路,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与医药成果。例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美国的基辛格,都对中国有着越来越多的理解。把占世界人口1/5—1/6的贫穷的前现代的中国,变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本身是了不起的贡献。中国文化不要过于急着往外走。有效性是走出去的关键。有效,就是这种文化能够造福于接受这种文化的人民,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