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郑州大运河将于6月接受评估 申遗进入倒计时(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0日 15:35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大运河带来“繁华郑州”

  开采大运河还引发了一场植树造林运动。隋炀帝为避免在航行中受到阳光照晒,以“一匹绢换一棵柳树”的代价,令百姓沿岸栽上柳树,并赐柳树姓杨,自此,本地柳树又称“杨柳”。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碧波滔滔的大运河,再加上夹岸栽种的婀娜杨柳,诞生出一道迷人的美丽景观。它的通航,也使得南北文人墨客频频往来,吟诗赋曲,形成一条促进南北文化繁荣的文化河。

  谈到郑州大运河的兴盛时期,赵富海先生讲道,郑州大运河成为一条通衢,在隋末至明清间最繁荣,形成了荥阳码头和惠济水旱码头,商业十分繁华,被称为“小上海”。由于这条河的存在,郑州的水系很发达。一直到宋代,郑州市内河流纵横,市区内有45座桥,可以想象当时的郑州颇有江南水乡之韵味,这些都是沾了运河的光。所以说,大运河是一条文化河,一条绿色河,也是一条生命河。

  隋炀帝巡游江南的必经之地

  历史上,郑州市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年隋炀帝巡游江南的必经之地,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市境内的汴河故道是古代汴河的上游河段,是中国古代巧妙利用自然河流和人工引水共同作为运河水源的人类创造性精神的杰作。荥阳故城、惠济桥等大运河遗产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的社会生态体系的典型代表,也是历史上运河重要作用体现的有力见证。

  郑州市大运河还是一处遗产类型丰富的大规模文物古迹、一条文化线路,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沟通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也是中国北方地区自战国至明清2300多年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

  去年11月,记者实地考察了郑州市大运河(通济渠荥阳故城段),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现名索须河,长约15公里。该段运河始于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水系,后为隋唐大运河沿用,习称汴渠、汴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汴口”引黄河水,对通济渠的顺畅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元之际黄河改道,汴河部分河段日渐淤没并彻底废毁,部分河段沿用至明清。

  中国大运河是经国务院批准的2014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河南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分布的大运河遗产主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省辖市。郑州市大运河遗产(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作为“立即列入项目”入选中国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