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三烈士蹈水献身警醒国人 毛泽东评价惊天动地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3日 14:09 来源:湖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岳麓山上陈天华、姚宏业墓。

  文热心 

  在岳麓山的辛亥英烈墓群中,有一个颇为特殊的墓葬:陈天华、姚宏业墓。这墓属“分冢合葬墓,各有自己的墓冢,但又共处一茔”。这表明,虽然两个墓主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或者相同的人生落幕。陈是新化人,姚是益阳人,两人同在日本留学,都为唤起国人“共讲爱国”而蹈水献身。

  毛泽东:“惊天动地可记的一桩事”

  1906年5月23日,长沙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两个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国人的湖南汉子。

  1905年,陈天华和姚宏业一同在日本留学。同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发表“取缔规则”,严厉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取缔规则”颁布次日,8000名留学生群体集齐抗议,关键时刻,中国留学生总会负责人纷纷趁机隐退,不肯担负领导责任。1905年12月18日,陈天华在日本大森海投海自杀身亡,以死来警醒国人。

  得知亲密战友陈天华为惊醒国人以身蹈海后,姚宏业决心继承陈天华的遗志回国创办公学兴国。然而办学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求助政府无效,求助绅、商、学界又无效。1906年3月27日,姚宏业愤而投黄浦江自杀,希望以自己的死唤醒国人的觉悟。

  他们的灵柩经革命党人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湖南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将他们公葬于岳麓山。据辛亥革命元老宁调元回忆:陈天华、姚宏业蹈水后,“越四十七日,余等扶柩,合葬于麓山之阳。”陈、姚爱国之举感动了家乡人民,民间发起为他们公葬。5月23日这天,长沙全城学校师生,不顾清廷政府的百般阻挠和破坏,出动为陈、姚送葬,人数逾万人,致哀队伍长达十余里。因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后来,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记述回忆当时情景时,称此次是“惊天动地可记的一桩事”。

  后人评价说:“由禹之谟、宁调元等领导的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事件是一次外争国权、内争民主的伟大爱国壮举,是同盟会成立后国内最早的有影响的学生运动,被誉为‘湖南的五四运动’,在辛亥革命史尤其是湖南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陈天华:敲响“警世钟”,高呼“猛回头”

  这场葬礼,人们并不仅仅是给逝者的“面子”,而是出于内心对逝者的尊敬,甚至是崇拜,因为逝者之一的陈天华是革命的鼓动家,试看当时天下凡能看书识字的,又有几人没读过他的《猛回头》、《警世钟》?

  陈天华系新化人,母早逝,父亲陈善是乡村塾师。陈天华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曾辍学在乡间做小贩,喜爱小说唱词,常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正是他的这种爱好和特长,奠定了他日后写作《猛回头》、《警世钟》的语言风格。

  1903年初,陈天华入省城师范馆。是年春,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

  到日本不久,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引发拒俄运动,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天华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为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并刊登于官报,还饬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讲习所,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

  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日作书报以警世”。同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陈天华以血泪之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风行于世,影响甚大。两书通俗易懂、爽朗上口,很有点“大众普及读物”的味道。如:  

  “倪若是,现政府,励精图治;保得住,俺汉种,不道凶殃 

  ……

  怎奈他,把国事,全然不理;满朝中,除媚外,别无他长。 

  俺汉人,再靠他,真不得了!好像那,四万万,捆入法场。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 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 众汉人,拱手降洋……”

  次年初,陈天华回到长沙,参与组织华兴会,与黄兴等密谋准备长沙起义,事泄未成,又被迫流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此时,陈结识孙中山。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陈天华为重要发起人之一,在书记部工作。

  陈天华用自己的生命试图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告诉人们,特别是几千年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二是用自己的死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民族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诫、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陈天华也罢,姚宏业也罢,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向国人敲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