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能否走出困境?受网络挤压“割地出租”
图片作者:周馨图片说明:上海书城淮海店贴出了停止营业的告示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上海书城淮海店停业引起不少读者关注—— 实体书店能否走出困境?
本报记者 吕剑波 乐梦融
2月13日,上海书城淮海店关门停业,这一消息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不过,上海书城总经理透露,这是一次“战略转移”,上海书城还将在淮海路上另选新址重开。同时,大体量的静安图书影视城计划在不久后与读者见面。
新开书店的消息虽然让人欣喜,却也掩盖不了如今实体书店普遍面临的经营压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一些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近年来不绝于耳。
书城淮海店究竟为何停业?目前上海实体书店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实体书店到底能否走出困境?记者展开调查。
读者 虽可惜但理解
一夜之间,位于淮海路黄金地段的上海书城淮海店人去楼空。
大门前散落着一些还没来得及清扫的纸张,门上贴着一张告示,通知读者如要购书,可去位于福州路的上海书城。
天飘着小雨,淮海路上行人匆匆走过,却鲜有人停下脚步,看看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书店。
“那时候,人不要太多哦。”家住瑞金二路的冯馥英回忆,“尤其是休息日,有的柜台前都挤不进去。”
上海书城淮海店前身是上海教育书店,它是全国首家经营教育图书的专业书店,1981年成立,1997年并入上海书城。68岁的冯馥英见证了它的辉煌和没落。
“一开始是四层楼的书店,好大的。后来只有3楼和4楼卖书了,下面两层租出去卖衣服了。”冯馥英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爬楼,去得也就少了。”
“太可惜了。”冯馥英摇了摇头,“这个书店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坚持下来……”
“虽然可惜,但我还是理解的。”读者齐小姐说,“说到底还是到书店买书的人少了。我现在都会考虑在网上买书,大家都这么想,这门面肯定经营不下去的。”
书城 这是“战略转移”
淮海店关门停业的消息,是由上海书城总经理沈勇尧通过微博发布的,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一时间,书迷的不舍情绪再次弥漫。
昨天,记者联系到沈勇尧,他透露:上海书城淮海店虽关门,但还将在淮海路上另选新址重开。同时,大体量的静安图书影视城计划在不久后与读者见面。
“这是持久的实体书店保卫战之中的一次‘战略转移’。”沈勇尧说。
“如今,淮海路已经越来越成为一条集中了国际一线、二线品牌的‘流行街’,单一产品结构的实体书店,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很难继续维持。相对较为狭小的经营空间,也让淮海店的转型空间不大。”沈勇尧介绍,在此前提下,经营业绩欠佳的上海书城淮海店选择了关门,“别说读者不舍得,我们自己的员工也很留恋这个打拼多年的地方。不过,上海书城还是会‘伺机杀回’淮海路的,但如何寻到一个适合组合式经营,为市民提供书香、休闲一体式服务的地方,我们还在探索。”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书城方面希望通过本报向读者做出解释,公司将对上海书城淮海店进行调整,并在淮海中路另择新址,开设一家全新业态的阅读体验书店。书店将突破原先相对固有的布局,以流动的设计、开放互动的环境,为流光溢彩的淮海路商业街增添一处时尚的书香净地。
未来 新店令人期待
相对上海书城淮海店的关门消息给实体书店爱好者带来的沮丧,静安图书影视城将于今年4月开张的消息却让人为之一振。
沈勇尧介绍,静安图书影视城坐落于申乐大厦,1.5万平方米的营业空间里,包括了电影院、生活馆、培训机构、电子产品和文具销售、儿童乐园以及原版书展示、销售区。
记者了解,静安图书影视城的尝试,也正是希望用较强利润点,比如培训机构等其他经营板块,来“反哺”图书销售这一块。而加强原版书的销售和推广,也将是静安图书影视城的小法宝。沈勇尧说:“现在还愿意逛书店、买纸质书看的人,很多是较高文化水准、经济水准的市民,我们也希望原版书、原版碟能够满足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力为表示:“从2012年开始,新华传媒的大型文化商业综合体将陆续推出。其中,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的‘静安图书影视城’项目,超过2.5万平方米的‘十六铺文化水岸项目’,以及超过28万平方的‘成城购物广场项目’等,将以图书作为主营面积,同步引入影视、表演、游艺、娱乐休闲等多种文化消费服务,并将历史悠久的少儿书店、艺术书店等传统品牌内嵌其中。”
此外,新华传媒还希望在迪斯尼周边,以及世博会区域积极争取到大体量文化空间。
书店 仍在苦苦支撑
随着上海书城淮海店的关门停业,淮海路上只剩下了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和季风书园两家书店,而三联书店更成为了“硕果仅存”的沿街书店。
“如果不是因为店面是我们自己的,估计我们也撑不下去了。”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值班长赵忠芬说,“在淮海路这样的地段,如果租店面来开书店,没有一家能经营下去的。”“从2008年开始,我们的零售销售额都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下降。”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总经理鲁育才告诉记者,“虽然图书销售的利润率不能算低,但是人均销售额却远低于其他商品,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利润一直不佳。”
“好在我们书店除了门市销售,还有进出口销售的业务,多少能补回来一些。”鲁育才说,“淮海路这个店,我们会坚持下去的。”
相比三联书店的苦苦支撑,曾有“远东第一大书店”之称的上海书城南东店,现状更是让人揪心。
位于南京东路的上海书城南东店最大时曾有三层营业场所,营业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而如今,它蜷缩在353广场5楼的一个偏僻角落,营业面积只剩下300平方米。在353广场的外面,根本找不到它的招牌,不少读者甚至以为南东店早已不复存在了。
南东店代负责人戴砚说:“和以前相比,客流量少了很多,生意自然也淡了不少。”
“根据我们和353广场业主的协议,我们这个店可以免租金和水电费,这也是我们能在这里坚持的原因。”戴砚告诉记者,“但是这个协议只有10年,如果要付租金和水电费,书店肯定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焦点关注】 实体书店倒闭趋势还会继续 难以生存
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但越来越多的书店正在城市中心商业街消失。从大名鼎鼎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倒闭,到广州学而优书店难以为继,实体书店的凋敝已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危机。
日前,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在福建省厦门市的5家直营店全部关门。截至目前,光合作用书房在北京的7家直营店和厦门的分店已全部关闭。
“没有人能统计至今到底关了多少家书店。”一位图书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但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据是,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曾调查过,在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近5年来,国内已没有一个新书店品牌出现过。“这个数据并未夸大,甚至可能被缩小了,今后,这种倒闭趋势还会继续。”
网络挤压
春节刚过,当当网就正式宣布在手机端推出“图书封面扫描”的功能。此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业界一片争议。
据介绍,当当网此次推出“图书封面扫描”功能,读者用手机照相功能扫描出图书的封面,就可以在当当网搜索到这本书。
而当当网移动客户端负责人介绍称:“强大的图书数据库资源优势,让当当网的图书封面扫描识别率可以达到98%以上。‘图书封面识别’功能的推出更是将随时随地购物的理念向前推进一步。”
到哪里去找图书封面来识别?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实体书店。于是,读者在书店看到自己需要或者满意的书,会拿出手机对着封面“扫描”,货比三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到网络书店下单。
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实体书店早就沦为网络书店的“样品店”了。只不过,这个功能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实体书店生存所需要的最后那一点点阳光也夺走了。
转型求生
这种局面下,许多书店纷纷寻求转型“避难”。
最常见的是书店“割地出租”,引进咖啡吧、面包房或者文具店收一点租金。就连上海文化地标性的上海书城,也先后进驻了星巴克咖啡、眼镜店等。博库书城甚至在近日宣布,将在宜山路店内开一家4D影院。
还有不少书店开始在网络上开辟销售平台。广州的唐宁书店甚至还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电子商务网站,以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唐宁书店还利用以往积累的读者客户资源,开始提供买卖画作的业务。
“以往单一的图书销售已难成气候。”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主任喻文益说,“拓宽图书零售这单一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是未来实体书店业的唯一出路。”
在书店寻求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国家在政策扶持上,也应该有所考虑。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借鉴。比如,法国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日本和韩国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本报记者 吕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