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对故宫保护比开放更重要
柯罗
去年被公众舆论拷问得狼狈不堪的故宫,龙年崭新亮相。新任院长单霁翔在上任一个多月后本周首次在媒体前亮相,介绍了故宫今后的工作安排。他承诺,故宫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将全部迁出,未来对外开放区域将占全部面积的76%。
直面问题、规范管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还是想给身为前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院长提两个醒。
首先,千万别把增加开放面积搞成政绩工程,因为故宫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游客。保护好故宫是博物院的最大职责和终极目标,满足游客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科学地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之上。即便面对舆论热议,管理者仍必须认真思考:开放多少面积,以及如何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座有6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游客给古老建筑带来的压力和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巨大数字面前,开放76%的面积科学吗?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比如每年只开放30%-40%,逐年轮换,对非开放区进行维修?
另外,开放面积恐怕并非公众对故宫不满之主因。意识的陈旧、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服务质量低劣,才是引爆公众情绪的导火索。而这些问题非故宫独有。国字头的文博单位,常常有种说不出的傲慢——怀揣着珍贵文物,头顶着金字招牌,加之近年来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使他们不需要太多改进就有领导关注、大笔拨款及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改革动力不足。这种“以不变应万变”与社会诸多领域的与时俱进形成巨大反差,最终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建筑可以重建,设备可以更新,但主事的、服务的还是持着老观念的老员工,面貌很难焕然一新。比如,笔者春节去大规模改造后重新开放不久的国博参观,虽然新国博建筑宏伟、开放面积巨大、展品精美,但前台没有导览地图,展厅里工作人员大声呵斥参观者且毫无歉意,这样的服务能让人满意吗?不从机制上着手,不全员更新观念,仅靠换个把领导,只怕难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