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中美关系解冻前后:毛泽东和尼克松“吊膀子”(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7日 11: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毛泽东:“我在和尼克松‘吊膀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就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的政策,相继挑起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其主要矛头之一是直指中国,妄图对中国实行“遏制”。毛泽东应朝鲜和越南政府的要求,相继作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的战略决策,挫败美国的军事“遏制”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问题。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专门谈到中美关系。他说:“我还是这样看,迟几年跟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好。这比较有利。……我们跟美国建交,可能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也就是说,要经过1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采取这个方针,是为了尽量剥夺美国的政治资本,使它处于没有道理和孤立的地位。……我在延安就跟一个美国人讲过,你美国100年不承认我们这个政府,101年你还不承认,我就不信。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

  7年后,毛泽东在接见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又说:“美国人想跟我们做生意,我们就是不做。他们想派新闻记者来,这也不成。我们认为大问题没有解决以前,这些小问题、个别问题可以不忙着去解决。所以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能来中国,美国记者就来不了。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来的,总有一天两国的关系会正常化。”

  美国的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政府,也曾想为中美关系做些低姿态的工作,比如,交换新闻记者,放松医生、商人、运动员等到中国旅行的限制。然而,毛泽东认为,中、美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是个大前提,这个问题没有取得共识,也就勿须急于去解决别的小问题。

  1967年10月,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越战之后的亚洲》,表示:“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这篇文章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尼克松开始思考中、美两国国家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读过这篇文章后,认为尼克松如果当选美国总统,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要改变,为此,他让周恩来等人阅读这篇文章。这期间,毛泽东非常关注美国的总统竟选,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美国共和党将在大选中获胜,尼克松肯定会当选美国总统。

  果然不出所料,尼克松真的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谈到中国时说:“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毛泽东对这段话十分在意,评论说:“从1949年起到现在,他们尝到了我们这个愤怒的孤立者给他们的真正滋味。”毛泽东还批示:“照发。尼克松的演说也应见报。”于是,美国现任总统的就职演说,全文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

  1970年10月,天安门举行国庆节庆祝活动。毛泽东亲切接见美国记者斯诺夫妇,并且特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检阅游行队伍。事后,毛泽东解释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第二天,《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上只有毛泽东和斯诺夫妇等4人。

  如此重要的信息却被尼克松和基辛格所忽略。事后,基辛格回忆:“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

  过去两个月了,尼克松竟然一点反应也没有,毛泽东也着急了,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再次与斯诺长谈,公开向尼克松伸出了橄榄枝。他说:“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发表,守秘密啊。他对于波兰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所以,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斯诺告诉毛泽东,尼克松将在1972年参加总统选举。毛泽东预测道:“我看,72年的上半年他可能派人来,他自己不来,要来谈是那个时候。”他们的谈话步步深入,斯诺又问:“你看中美会不会建交?”毛泽东肯定地回答:“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100年不建交啊?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LongIsIand(长岛)。”毛泽东风趣地比喻说:“我在和尼克松‘吊膀子’,要找红娘啊。”斯诺担当的便是这样的角色。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