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一个独特的城市风景
民营书店:一个独特的城市风景
戎章榕
继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在厦门的所有分店悉数关闭之后,2月20日媒体又爆出,在鼓浪屿经营8年的晓风书屋由于不堪高额店租而面临关门危机。让人感动的是,消息一经披露,有很多人给书店老板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把房子租给晓风书屋。这其中有鼓浪屿居民,也有在鼓浪屿购置房产的外地人,甚至有人表示愿意无偿出借。紧随其后,为挽留晓风书屋,鼓浪屿管委会也针对其困境研究具体的帮扶措施。
其实,民营书店的凋敝,非厦门独有,而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令人费解:一方面,不少的地方多年来都在致力于营造书香城市,提高城市人的品位和气质;另一方面,前些年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营书店,现状却日渐惨淡,难以为继。
从鼓浪屿的个案,笔者不禁想到,是否把民营书店作为建设书香城市的一个重要考量?
近日,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城市能否让人感受到幸福,最“柔软”的指数是看书店的多少。把城市幸福与书店多少等量齐观是当代人的发现,其实,早在20世纪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将文字与城市视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个伟大发明。文字让信息的交换如同城市让物质的交换一样,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去过台湾的朋友回来说,台湾的诚品书店是24小时全天候开放。不难想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书店的灯光犹如夜明灯,引领着城市的明天。亮着柔和灯光的书店是爱书人的一份情结,也是城市人不可或缺的心灵驿站。在网购的冲击下,城市民营书店举步维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去年适时推出了《书店的灯光》等栏目,旨在用亲历者感性、温情的文字,给民营书店以舆论上的支持。那些记录心智成熟的动人故事,有助于唤起大家心中曾经的温暖记忆,扩张精神家园的文化回响。
民营书店不足以支撑书香城市,然而,涵养书香城市离不开民营书店。如果说书店是书香城市一个外在的体现,那么,民营书店由于店面的小巧典雅、别具一格,点缀在城市的街区而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民营书店是实体经济,也是小微企业。当前发展实体经济再度摆上重要位置,扶持小微企业亦成热门话题。偌大的城市不能容下若干个只间片屋的民营实体书店,发展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岂不成为一句空话?
就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去年表态要支持民营书店的发展政策即将出台之时,我们欣慰地从媒体上看到,杭州市政府拟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扶持民营书店,并颁布《关于扶持民营书店健康发展的暂行办法》,这在国内城市中尚属首例。
这不可简单地视为政府出面救市,而是政府在营造书香城市中的责任担当、在人文坚守上的率先出击。300万元对一个地方政府而言不算多,但势必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产生示范效应。在书香城市的营造上,政府不仅要倡导阅读,组织读书月、评选书香人家等活动,而且要保护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均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果一个城市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国有书店,那么,如同一个城市只有高楼大厦一般单调寡味。
令人欣慰的是,晓风书屋已表示将长留在鼓浪屿。有了政府出面扶持,加上民营书店经营者积极探求新的经营模式,涵养书香城市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