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民间鉴宝乱象当休 行业监管、法律制约亟需加强

2012年02月29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作者:唐红丽

  拍卖行拍出成交价2.2亿元的天价“汉代化妆台”被指“作假不专业”;佩戴知名鉴宝专家所签鉴定证书、价值数百万元的“汝窑瓷器”竟是假货;同一件收藏品,由同一位鉴定专家在不同时间鉴定,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民间“鉴宝”行业频频爆出的丑闻和黑幕,令公众对其产生深深的质疑。

  围绕着民间“鉴宝”行业的种种乱象,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专家呼吁,民间“鉴宝”亟须加强行业监管及法律制约。

  “鉴宝”行业已呈失控状态

  不久前,一条有关“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贵玉器‘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的新闻,在社会上掀起不小风波。这套化妆台,经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知名专家联名鉴定,被拍卖公司誉为“让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但消息一出,立即有专家指出,“汉代人席地而坐,凳子还没发明”。

  “天价玉凳”究竟是真是假,目前尚无定论,但民间“鉴宝”的行业乱象却露出冰山一角。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拍卖行的行情并不好,几十件的成交量往往被夸大为数百件。假成交、‘洗钱’在拍卖行业已司空见惯。”

  除了拍卖行暴露出的民间“鉴宝”问题,各类“鉴宝”节目也透露出民间“鉴宝”的各种玄机。某电视台“鉴宝”节目专家团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能够走进演播厅并最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持宝人,必须有关系;获得‘最具价值藏品’称号的持宝人大都给节目出过较高的赞助。在节目中,不仅有假藏品因幕后交易而被现场鉴定为珍品,更有甚者,有些持宝人展示的藏品实际就是现场鉴定专家的藏品。”

  据悉,“富豪自制‘金缕玉衣’骗贷10亿元”案件中的“金缕玉衣”就是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位顶级鉴定专家开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格。而5位专家是在没有打开存放物件的玻璃柜情况下签署“鉴定证书”的。

  民间“鉴宝”过程问题重重,其终端产品“鉴定证书”更是混乱无比。《谁在收藏中国》作者吴树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在民间“鉴宝”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为达到违法目的,将真文物鉴定成假文物的情况。

  2007年3月,宁波海关就在一批出口智利的工艺木家具中发现了161件国家禁止出境及限制出境的清末民初木质文物。这些文物均被鉴定为仿古家具。另据浙江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叶英挺介绍,在浙江破获的一起盗墓案中,因鉴定专家将出土文物鉴定为假文物,导致盗墓贼全部逍遥法外。

  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地区分会会长陈玉泉有着20多年的收藏经历,从事文物鉴定也有6年多时间。对于该行业的乱象,陈玉泉深感“痛心疾首”。他说,整个行业呈现的是一股强烈的浮躁之气,行业信誉基本无存,可以说已经到了失控的状态。

  乱象背后“鉴宝”人职业操守何在

  对于民间“鉴宝”行业乱象的背后原因,深圳收藏协会副会长杨思明坦言:这首先是民间“鉴宝”人的道德出现了问题。他指出,某些所谓的民间“鉴宝”专家,张口就要30万元出场费,这种做法很不正常。

  民间“鉴宝”专家的专业水平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说:“现在文物造假技术很高,很多专业人士都看走了眼。”

  另外,法律监督不到位及行业监管的漏洞也是造成民间“鉴宝”行业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

  有法学专家指出,在国外,一些国家不仅在法律中规定了文物鉴定机构及其人员的资质、权利、义务,而且明确规定,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将取消鉴定人员的鉴定资格,并终身不得进入该领域。另外,公职人员不得从事私人鉴定。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对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及其人员的资质、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据悉,目前在国内开一家从事文物鉴定的机构,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只要到工商部门或民政部门注册就可以。而从事文物鉴定的人员,不需要任何考核,只要花上几千元或几万元,读一个鉴定专家“速成班”,拿到“结业证书”就能变成 “资深鉴定师”。

  对此,陈玉泉说,国有博物馆、文物局等有权威专家资源的机构、部门为社会提供的鉴定服务有限是造成民间“鉴宝”机构和专家大量涌现的原因之一。但乱象背后最致命的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及文物、古玩的年升值率均超过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这样的利润回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

  规范行业秩序为民间“鉴宝”立法

  针对民间“鉴宝”乱象,专家建议,应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尽快为民间“鉴宝”立法;借鉴国外经验,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构建文物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实行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严厉制裁造假专家。

  卢兆荫建议:“应成立以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学者及行业组织等为主体的权威民间藏品鉴定机构,加强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对不称职和乱出鉴定证书的机构予以取缔。”

  知名民间收藏及文物鉴定专家王樾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鉴定专家的专业水平,包括扎实的理论根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此外,要将‘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国家执业资格体系,并配套相应的执业登记和审查制度,从而规范从业人员的鉴定行为;对‘鉴定证书’发放进行严格规范,实现证书的统一发放。”

  陈玉泉迫切希望鉴宝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他指出,在行业内应树立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对公众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及民间收藏人士对藏品的辨别能力和鉴赏力;另外,应重视文物鉴定人才的培养。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