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阎崇年准备大故宫资料5年 每录一集如一次炼狱

2012年02月29日 10: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CFP供图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阎崇年新作《大故宫》昨日在故宫举办了首发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紫禁城学会会长郑欣淼、雍正第九代孙爱新觉罗·启骧等前来捧场。

  著名清史专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被誉为“百家讲坛第一坛好酒”,蛰伏数年后,他携《大故宫》重新出山。同样的通俗讲述,讲的却不仅仅是史,而是有关故宫六百年的历史、人物、建筑、文物、宫廷、园林、艺术等,林林总总。阎崇年如何在庞大的体系中叙述大故宫?又如何将这种“大”传递到读者与观众心中?记者就此采访了已经78岁高龄的阎崇年。

  回归

  “重返百家讲坛如履薄冰,每做一集,入了一次炼狱,录完了,我肩膀就轻松一下。”

  南方日报:您这次重返百家讲坛,心情如何?

  阎崇年:我心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到用时方恨少。我去故宫的次数数不清了,过去紫禁城城墙还可以去,太和门和太和殿,我要讲42分钟,还要大家都喜欢听,我就觉得自己只是少,因为牵涉到历史、建筑、美学。我就多方查阅资料,和权威的人士请教。讲完后,我还是很忐忑,恐怕有不准确。因为现在上册都录完了,书也印完了,今天也开始播了,我就会拿着本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有无错误。

  历史里很多怪癖的专用字,一般的文化程度听着音近,字不清,很容易有错字,有时只查找一遍,不易发现。我还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完善。这20集,我尽心了,我尽力了。从去年年初百家讲坛、长江文艺金丽红黎波和我一直做这个事情,一口气都没敢喘,前天我3点就醒了,想到一个字,就还在调整。

  南方日报:在“消失”的这5年,您都在做些什么?

  阎崇年:在做功课。我准备的都和大故宫有关系。要做这件事,需要做很多资料工作,比如昨天播出的节目《午门凤翔》虽然只讲32分20秒,书七千字,但是查资料,要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城,午门开始到宣统退位,这六百年在午门中发生的大事情,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查,从中选几件最有价值,大家喜欢看的事情出来讲,做一个沙里淘金的工作。

  第二,有人问故宫我来了多少次了,我记不清楚了,每次看的情况不一样,因为要讲,午门不知道走过多少次,只要讲午门,觉得知识不够,所以呢,我就要亲自看,亲自考察。现在不是总体看,我讲午门专看午门,讲端门专看端门,讲东六宫是一个宫一个宫看,仔细看,跟文献还有印证,有些文献,明朝一个样,清朝一个样,不能错了,我一个一个踏查,踏查的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一下。

  第三个工作是提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最后提炼几千字,资料大概每一集的资料,大概几万字,有的时候多的时候几十万字都有,最后就是把它形成文字,把它讲出来,讲的时候啊,你不能念稿子,谁也不喜欢,年龄也稍微大了一点,记忆力我觉得二、三十岁的时候,还是差一点儿,你数字还得记准确了,观众和听众很多人非常有研究的,错了,马上提出来,我自己如履薄冰,每做一集,入了一次炼狱,录完了,我肩膀就轻松一下。

  记录

  “六十年前,我跟父亲去故宫参观,最深的印象就是故宫太大太大了。”

  南方日报:您这次的题目叫《大故宫》,为什么特别强调“大”?

  阎崇年:我第一次到故宫,我的曾父亲、父亲,包括我,四代在北京,小时候父亲拉着手带我到故宫,第一次参观故宫,当然是六十年以前了,小孩子不懂,但是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大”。我们住的平房、民房,到故宫一看,太大太大了,所以那个“大”字在我六十年之前就形成了。

  故宫学不仅是紫禁城了,大体上明清、内务府管辖的范围都是这里的,一直到湖北的武当山,他们都算紫禁城协会的团体会员。这样我的脑子就大了,而且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跟这儿也是有联系,也是这儿的一部分,这样“大”字就逐渐形成了。

  南方日报:如何具体阐释这个“大”?

  阎崇年:如果跟日本、法国、英国的皇宫来看,故宫的大就凸现出来了。而且,故宫的历史悠久,连续六百年它都在那里,保存得如此完整,这是很不容易的。历史上一个王朝结束了,另一个王朝就搬家了,很难保存下来,秦朝的阿房宫、元朝大都的大内都不在了。第三是内容,北京故宫经过郑欣淼院长和故宫人七年的清理,现在故宫的藏品是180万件,而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65万件,一共是245万件,这是个足以令人称奇的数字。

  另外一个是档案,故宫里有1000万件汉文档案,200万件满文档案,其中有一部分档案是明朝末年,在原来明朝的宫纸上,翻过来形成的档案,还有档案有行间距,把行间距写上字,做了记录,这种档案可以说无价之宝。

  传递

  “我把历史人物的生命精神融入到我个人,再用自己的感动再感动读者观众。”

  南方日报:您扮演着的其实更多地是一个传递者的角色,将知识提炼出来传递给读者和观众。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度去讲?

  阎崇年:我讲过《正说清朝十二帝》,也讲过《明亡清兴六十年》,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但这次讲《大故宫》不同,它既有历史学,还有建筑学、文物学、文献学、档案学、艺术学、园林学、规划学、故宫学等;而且时间跨度近六百年,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时间、建筑、文物、宫廷、园林、艺术等,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太大,太杂。

  我有自知之明。故宫内外,专家济济。古建,我不如古建专家;器物,我不如器物专家;书画,我不如书画专家;文献,我不如文献专家;档案,我不如档案专家;宫史,我不如宫廷史专家等。但是,借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全面讲述《大故宫》,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这一精粹,总得有人做吧!但为什么由我来做呢?转念一想,事有阴阳。困难属阴,解难属阳。重要的是,我身后有一个学术团队支持,帮我解难。

  南方日报:既然是传递者,就必然涉及形式。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故宫这个话题比较严肃,有一些什么方式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阎崇年:因为《大故宫》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和读者,但是读者层很宽,上到博士生导师,院士,一直到小学学生,七、八岁的小学生,一直到我知道的最高年龄,我有一次见到两个粉丝,我说您高寿,我今年92岁,看我的书也看电视,我说我就赶紧起来了,我说您可能今天我见的年龄最高的,他说不是,我姐姐也来了,在旁边呢,我一看,我姐姐比我大一岁,93岁。有一次看周有光先生,106岁了,说我也看你的书,电视节目。

  要吸引年轻人,我也考虑到这个事情,比如说讲到午门凤翔,我就选择了几个历史故事,一个叫蒋清,一个叫舒芬讲了这两个人具体的故事,透过这个讲这个理,他们说,我有点而慷慨激昂,因为我不是在那儿客观叙述,我把这两个人的生命精神融入到我个人的生命和精神,感动了我,我要用我备受的感动再感动广大的读者观众,我面对面讲,你不能之乎者也,我讲的时候,电视台下面是有观众的,你不能讲之乎者也,都睡觉了,都不行,我不断观察,我讲这儿他笑了,他点头,我就是跟他们心灵沟通。

  南方日报:年轻人如何从这种历史的诉说中受益?

  阎崇年:青年人学习历史就是学习人民的聪明,变成自己的聪明,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我自己从康熙身上受到启发,比如说学习,康熙每天4时就起床了,念完书还要上朝,数十年如一日。读两本书并不难,数十年 如一日难,手不释卷这个比较难。在康熙大帝中我说过一句话,他之所以伟大因为有伟大的思想。他有过人的学习能力。比如种水稻,康熙说天津可以种水稻,失败了,他就提出尽量用清水浇地改良土壤,就是现在天津的小站稻。他就可以指导农业了。西瓜到了北京后,康熙亲自种西瓜,送到福建,送到台湾,台湾第一年种很侥幸长了,第二年被台风刮了。他就不断要求改良。台湾人吃西瓜要感谢台湾,我曾和台湾的学生这样开过玩笑。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