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墓海宁旧址确定 1966年被毁骸骨散了一地
在海宁,诗人徐志摩总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年,徐志摩迷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赴海宁,来到海宁西山的志摩墓前祭拜。但诗人真正安葬地,却不在西山而是在海宁东山万石窝。
当年志摩灵柩回乡后,落葬于海宁东山。1966年,诗人墓地被毁,接着,那里又建起了化肥厂。如今,随着海宁化肥厂开始拆迁,志摩迷们终于在东山东南坡找到了诗人墓葬的具体位置。
发现两根花岗岩石柱
最先寻访到徐志摩东山墓葬细节的,是海宁博物馆义务文保员张云鹏。日前,记者随张云鹏一起上山,在化肥厂一间破旧小矮房里,见到了两根看上去历经沧桑的花岗岩石柱。两根石柱大小相当,长约7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75厘米,上方有一块后来搭上去的石板,构成了一个坐西向东的小石桌。
“5年前,我到海宁时就曾听人说,徐志摩当年安葬在东山万石窝,我上山寻找过,但是没有找到。后来在徐志摩故居值班,遇到了不少外地来的徐志摩迷,他们向我打听万石窝的徐志摩墓,我都无法讲清。”张云鹏说,于是他一有时间便查阅资料,寻访老人,反复上山。“直到最近化肥厂拆迁,终于让我发现了这两根石柱,它们就是当年徐志摩东山墓前祭台的石柱,找到这两根石柱,就能明确徐志摩东山墓的大致方位,化肥厂的拆迁,终于让徐志摩的墓葬旧址重见天日!”
一位姓高的海宁市民也回忆说,化肥厂的花圃暖棚区域就是徐志摩的墓葬旧址,“还很清楚地记得,我10岁之后的头几年,‘文革’还没开始,看到过大墓,有人在上面写了‘诗人徐志摩之墓’。墓前有石桌,桌的两边还有长石凳,我们一群孩子还经常坐在上面玩……”
粉丝从未停止寻访
“断肠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这是1933年清明,陆小曼来海宁东山万石窝为志摩扫墓时,因百感交集而留下的诗作。
徐志摩1932年葬于东山万石窝的玛瑙谷中,至1966年墓地被毁,他一共在此安息了34个年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一批热爱徐志摩的人士,从没有停下在乱石荆棘间寻找诗人墓地的脚步……
原海宁市东山中学教师许逸云先生,就是最早寻访志摩东山墓葬的热心人士中的一位。在海宁市政协编撰的《纪念徐志摩诞辰100周年专刊》中,记者看到了已故的许逸云老先生生前寻访东山徐志摩墓的一些珍贵记忆。
许逸云在回忆录中说,东山徐志摩墓约在1966年深秋被炸毁,“炸墓者为当地中学的一群红卫兵,墓碑被砸断,石椁被砸开,棺木被拖出,骸骨和衣服散了一地。第三天镇上有些人去墓地看看,犹见缕缕衣片及一些骸骨……墓被毁后,石料陆续被附近农民运走,墓碑也下落不明。”
“1981年11月,诗人遇难50周年,我去墓地遗址凭吊,几乎什么都没剩下,一片荒凉,我便发念要为诗人寻找墓碑。当时我在东山中学任教,课余及星期天,便去附近农村寻找,见人就问,辗转打听,花了个把月时间,终于找到一块残缺的墓碑……”许逸云在回忆录中说,他通知有关部门,“结果因修墓事尚未有头绪,碑虽残,却有一千多斤,难以搬运,便托我再保管一个时期。我便托村里人好好照看,自己隔些日子去看一次。之后,复墓事仍无动静,便打报告给当时的海宁县委书记,申述种种理由要求着手复墓,县委书记作了批示。1983年初复墓工程正式动工,当年清明节开放。”
志摩后人热切关注
1983年,徐志摩西山之墓落成后,终于让飘荡了10余载的“诗魂”有了一个安息之处,也让众多凭吊诗人的人有了去处。但复建后的志摩墓,称不上衣冠冢,只放了一本《徐志摩年谱》。
张云鹏发现东山徐志摩墓的线索后,在他人的帮助下,拍了一组照片,并通过网络照片传给远在美国的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徐善曾仔细阅读邮件后立即作了回复,表达了他的热切关注及诚挚谢意。 陈强
【相关链接】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空难在山东济南遇难,其灵柩于1932年运回海宁,安葬在硖石东山万石窝。坟墓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请当地工匠做的,最早没有墓碑,由胡适在坟墓的石壁上题写了“诗人徐志摩之墓”七个字,1946年著名书法家张宗祥为徐志摩墓重题墓碑。据徐志摩的表弟、著名学者吴其昌之女吴令华回忆,东山徐志摩墓旁还有一块方形的石碑,上面有徐志摩的红颜知己、才女凌淑华为他题写的“冷月照诗魂”。
1983年,海宁市政府重建徐志摩墓,邀请陈从周先生到硖石主事,请他重画图纸,并改建在西山。墓葬形制大小和原墓差不多,但骸骨早就荡然无存,墓中只放一本《徐志摩年谱》,墓志由陈从周题词,蒋启霆书写,王运天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