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长详解安防系统 改造后2秒可做准确报警判别
中新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张中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安防改造工程结束后,值机人员将可以全天候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报警现场所反映的情况,并在2秒钟时间内做出准确报警判别,自动联动切换时间不小于4秒钟。他强调,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
2011年的展品失窃案,令故宫的安防问题引起世人的空前关注。一向被人视为“戒备森严”,拥有四道防线的高墙深宫,怎么会被自称“临时起意”的盗贼轻易突破?故宫的安保系统存在怎样的漏洞?应该怎样改进?
日前,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单霁翔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就公众关心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多方位剖析了当下安防的不足以及未来的计划。另据故宫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此前从未被提及。
目前报警系统不能满足需要 改造工程2013年完工
单霁翔介绍说,故宫现运行的安防报警系统是1989年筹划设计,1992年开始施工至1998年1月1日通过了公安部检测中心检测,并经国家文物局组织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产品更新快,目前运行的报警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安全防范形势的需要。经多轮次的专家论证后,2008年10月故宫博物院完成了立项、招标等工作。工程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工期为4年,预期在2013年11月完工。
截止到2011年12月,施工单位已安装完成的前端报警设备约占总工作量的60%,已投入正常运行的区域有城墙周界防范、神武门城楼、会典馆、斋宫、诚肃殿、景仁宫、养性殿、阅是楼、保和殿西庑等。
截止到今年年底,计划将珍宝馆区及东六宫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的一级风险部位防护手段,除室内安装报警器外,还在室外设置周界报警建立纵深防护体系,并配有图像及声音复核手段,监控图像覆盖范围有较大提升。
该系统的设计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的,结合故宫的特点,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的法规,注意与古建原貌协调和不破坏历史信息,使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化、合理化。
系统的建成将达到防范严密、性能先进、实用可靠、操作简单、维修方便、故障率低、寿命长、性能价格比合理,综合性能及系统工程技术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标准和一级防护要求。
值班人员通过屏幕2秒钟可做出准确报警判别
另外通过系统改造加强薄弱的部位实体防护,对故宫工作人员进出展室、库房及重点部位实行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白天对开放地区一些部位,可以根据需要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全程图像监控。夜间可利用黑光技术或其它辅助光源,室外摄像机图像质量可提高至清晰辨别人与物体,对重要通道及室内利用辅助光源图像质量基本达到录制取证的需求。防盗控制由单一的室内扩展到室外,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周界报警和局部的外围预警,实现国家规范要求形成纵深防护体系。值机人员将可以全天候的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报警现场所反映的情况,并在2秒钟的时间内做出准确报警判别,自动联动切换时间不小于4秒钟,为及时捕捉犯罪分子赢得宝贵时间。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配合,使技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故宫安全防范系统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单霁翔强调,目前的安防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故宫的安防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安防水平的提升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要及时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也就是说,在实施这一阶段安防改造工程的同时,就要研究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方案,要努力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实现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安全的多种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盖。现在已经着手研究今后的提升方案。
单霁翔指出,“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加强全体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保卫等级,更新安全保卫理念。
而且,安防设施改造过程中,将在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对观众参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