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盛况之下有隐忧 中国文化"走出去"酝酿"蜕变"

2012年03月07日 14: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中国文化“走出去”酝酿“蜕变”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中国还要“抱着”文化送出去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细读《政府工作报告》,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各种文化作品和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展100次,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5年,累计助推近2000种图书走向海外。截至2011年5月,已有101个国家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国先贤孔子的宣传片还登陆美国,一度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

  然而,热络、盛况之下,也有问题和隐忧。

  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境外商业演出16373场,演出收益只有7685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场不到5000元(不含食宿和旅费)。据悉,目前这一情况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与经济贸易顺差相比,中国文化贸易仍存在严重逆差。

  对此,冯远认为,“近年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社会砸重金,‘抱着’文化送出去的,”西方的受众则习惯站在警惕意识形态宣传的角度看待此举。

  冯远注意到,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全新表述:“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

  “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就差一个字,却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境界。十余年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奔走呼号的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对此也颇有感慨。他说,人文是关乎人的,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最本质的就是人与人的交流。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确立“文化强国”战略,勾勒出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路线图,引起举世关注。

  今年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提出“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等表述。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对外人文交流”。

  有专家认为,这显示中国文化战略正迎来大布局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也在悄然酝酿蜕变。

  怎样从“文化交流”蜕变为“人文交流”?本次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各有说法。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艺术家孙萍认为,文化“走出去”应加强管理,遏制层次低下的文化交流泛滥。“走出去容易,但要让文化真正被接受,走进海外受众内心世界,还需要下功夫。”

  民进中央提交的一项提案也指出,目前,文化“走出去”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偏低,平台和渠道狭小,缺乏真正意义上以专营中国艺术为主的国际展演经纪机构和经纪人。

  提案呼吁加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据悉,中国已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9个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目前已经在建、商建和提出希望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还有将近40个国家。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教授张倩红特别指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一定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比重,现在“走出去”的多是传统文化,而海外受众还想看到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

  “应开拓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其中。”张倩虹认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会使民间与高层、精英阶层与普通阶层各层面的文化交流更生动和直接。(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