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鉴定乱象已非整治不可 重建信用体系靠法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谈及文物鉴定乱象时表示,故宫有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以及与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等有关的藏品鉴定活动。”故宫近年屡屡爆出负面新闻,去年经历了“十重门”,今年又有专家身陷2.2亿元“汉代玉凳”非议,单霁翔此时重申旧规,立刻引起了舆论关注,媒体戏称为“故宫专家不能干私活”。
南京博物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并非新闻,这项规定也并非故宫所独有,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搞收藏,不对社会搞有偿鉴定是全国文博界多年来的“行规”,但是在全民收藏热的背景下,金钱大潮已将这道“堤坝”冲刷得千疮百孔。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表示,鉴定界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内考古、保管、文物修复各司其职,然而有些人到了社会上通通成了鉴定专家,这是很不正常的。去年媒体曝光一件伪造的金缕玉衣,被几位鉴定界权威估价24亿,这个结果被企业主用来向银行骗贷,严重损害了几个国家级博物馆的名声。如果不是法庭审判,谁又能推翻这样的鉴定结果呢?”他说,一些鉴定家多交钱就说真,少交钱就说假,几千块钱卖一张鉴定证书,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有人参与造假、知假拍假,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哪个鉴定家因为鉴定失误而退回鉴定费的,更没听说哪个因此而受到法律的惩处,或被取消鉴定资质的,鉴定圈基本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
南京书画鉴定家张蔚星则表示了相反的看法:“在市场经济中,知识的储备必然会变成市场的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一方面社会对鉴定的需要可谓嗷嗷待哺,一方面故宫要把专家圈养起来,不为提高全社会鉴定水平服务,这不合理。”他认为,要解决问题,故宫应该“关上后门,打开前门”,在禁止专家乱开证书乱鉴定的同时,把鉴定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接受预约和咨询,为社会开展鉴定服务。这并不是什么新做法,台北故宫几十年来一直在这样做,并且坚持免费服务。
因为故宫的招牌响,故宫专家一度是“鉴定江湖”上的重要一派,如果故宫能够让自己的专家在江湖上“金盆洗手”,当然会在全国博物馆界起到表率作用,然而当下的鉴定界之乱,已成为全社会之痛,金钱的巨大驱动力远非自律和道德可以规范。据统计,中国目前有8000万收藏者,艺术品拍卖年交易额约700亿元,居世界首位,收藏热必然引发鉴定热。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经历过让他很无奈的场面:“一些老同志用退休金买藏品,花了大价钱把赝品当成国宝,说真话怕对方犯心脏病,不说他们还要执迷不悟,实在是进退两难。只好委婉地说,你的藏品够多了,足够欣赏了,别再买了。可是他们往往根本醒悟不过来。前几天南京江宁有一起债务纠纷,一个藏家的‘宝贝’装了三卡车,金缕玉衣随意堆放,元青花有1000多件,稍微理智一点都知道这太荒唐。”他认为,重申禁令只是扬汤止沸,给收藏虚火降温才是釜底抽薪。
“要禁令,更要法治,重建文物鉴定的信用体系,靠得住的是法律而不是自律。”与画家范曾打了一场名誉权官司的收藏家郭庆祥在电话里明确表态。搞收藏的人找专家掌眼是“非公务鉴定”,但人之常情如何禁止?在职专家不可以,退休之后又如何监管?他说:“禁令说到底还是计划经济的那套管理办法,当务之急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鉴定‘鉴定专家’的规矩,有准入制,有退出制,有惩戒制,出了问题要负责,什么情况该退钱,什么情况要罚款,都要写清楚,不能像现在这样吃良心饭,无法可依。”
《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的作者吴树先生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规范鉴定市场,主管部门应该出手了。与其让专家偷偷摸摸走穴,不如成立专门的鉴定机构,吸纳他们对社会开展鉴定服务。”在他看来,这样的鉴定机构应该由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博物馆的专业鉴定者和民间高手共同组成:“拿出三五十件真假文物让他们打擂台,谁鉴定的准确率高就选谁,成立一个专家库。对社会开放日,采用抽签的办法随机决定专家组,鉴定一件文物,不论真假都给予固定报酬,避免卖鉴定书的弊病。鉴定界还要建立黑名单制,把无良专家清除出去。”
鉴定之乱,表面是诚信缺失,收藏虚热,根子却在法律缺位,市场失范。故宫重申“行规”,是对自律的一种呼唤,但要规范鉴定市场,更需法律重拳。吴树说:“收藏这件雅事,不应继续野蛮生长,只有进入法治的轨道,才能正本清源。” 记者 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