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12度 众人诸多猜测无果
周进
打开北京地图,稍微仔细地查看,就会发现,紫禁城皇宫的整体轮廓竟然是斜的。有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测定,北京的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12度。
北京城的格局是七百多年前刘秉忠规划时奠定的,在元代初年,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涌现出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才。他们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测出的二十八星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有这样先进的技术,为什么中轴线竟然偏了?
于是,出现了许多种猜测。
有人认为是有意而为之,将这条中轴线向北延长,就会把元大都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兆耐曼苏默连接起来,那是元上都,元朝此前的国都。然而,再看元大都的复原地图,我们发现,中轴线并不是南北贯穿的直线,而是在一个叫做万宁寺的地方拐了个弯。可见当年设计并不是在呼应元上都。
还有人认为,是指南针的磁针出了问题,可元大都四周的城墙却是正南正北的。这说明,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确实是有意而为之。
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因为刘秉忠严格遵守《周易》的阴阳八卦而产生的后果。
中轴线偏了,导致紫禁城整个建筑群都偏离了正南正北的方向。按理说,明代应纠正过来。但是事实上,明代延续了这条中轴线。考古发掘证明,明代的紫禁城是在元皇宫旧址上营造的。元大都的东西城墙和明代的东西城墙在同一条直线上。
按说元代的中轴线,对明代来说是不祥的预兆,应该损毁。如果皇帝知道,必然雷霆震怒,可为何还要坚持这样设计呢?史书没有记载,只能做猜测。
元大都经过百年的营造发展,其格局已经固定下来,比如坛庙、钟楼、鼓楼、佛塔等。移动中轴线,不但要改变街道、胡同的格局,有些重要建筑甚至要拆毁重建,得不偿失。依此揣度,沿用元代中轴线,客观上保护了文物。假如真是这样,我们首先要钦佩紫禁城的营造者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敢于向传统的风水理念挑战,更敢于蔑视被当时人们视为至高无上准则的阴阳之术。
这一切最高的决策者永乐皇帝是否知晓呢?如果知道,我们不禁要钦佩他的开明和大度。在这一点上,其后代的做法与他有天壤之别,明代到了天启皇帝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对明朝构成极大威胁,天启皇帝几次用兵,均大败而归。无奈之下,天启皇帝想到了大房山的金陵,满人认为自己是金朝后裔,称为后金。于是,天启皇帝派兵将金陵拆毁,意为断绝后金的龙脉。金陵拆毁了,可并没阻挡住后金的铁骑,也没能挽回大明王朝覆灭的命运。
推测终归是推测,也许明代沿用元代的中轴线另有原因,只是我们无从考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