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美协副主席施大畏:年轻艺术家一定要沉底生活

2012年03月09日 17:2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连日来,延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施大畏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的“作品有生活就‘大’没生活就‘小’”的话题,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中央媒体对他做了采访(详见本报3月8日第一版),昨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场外,本报记者再访施大畏。他深情寄语年轻艺术家:一定要沉到生活中去,“不沉底生活,哪儿来艺术作品?不沉底生活,怎么可能使作品、使自己变‘小’为‘大’?”

  小题材也能有大格局

  施大畏说,身为艺术家,他一直是一个“生活的信奉者”:“如果生活真的感动了你,你的作品就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社会效应;而如果没有沉底到生活中去,哪里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动呢?”

  但眼下,他这样的“传统观念”似乎不大能赢得年轻人的认同,对此他感到纠结。“如果我和年轻的画家说,我来出钱让你沉到广阔天地中待上两个月,然后再来搞创作,你猜会是啥情形?”施大畏对记者摇摇头,门下弟子们很可能吃不了苦,几天后就坐着飞机回来了。

  施大畏的烦恼是:让现在的青年画家再打好背包走进农村,这种传统的生活体验方式还管不管用?近些年,他看到了很多格局偏“小”的画作,也听到过对感受生活的不同见解:“我的身边就是生活,我画我身边的东西不是挺好嘛,为什么要去关注个人生活之外并不熟悉的东西?”他坦言,不少30多岁的画家的技巧比他当年好,可就是生活太平静了,亟需补上生活这一课。

  “诚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审美爱好与艺术风格,对生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完全可以找到自己希望表现的题材,艺术本来就有丰富性。宏大叙事与乡土元素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表现生活。”施大畏说,就像身边的小河与桌子上的一杯水,同样可以成为创作题材,但你如果没有走进生活,就不可能表达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你看过林风眠先生的作品吗?夫人远赴巴西,不在身边,画作主体是简单的一个花瓶,旁边却有一副手套,情感的寄托跃然纸上。”

  施大畏见过青年艺术家画一个工棚里农民工吃馒头的情景,是农民工题材,似乎“接地气”了;可再细看,农民工的精神状态在画中看不出来,“那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面对现实的纠结,这个群体种种独特的心理状态,究竟怎样表现?对生活的认知和观察,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不是随便拍个照、采采风就能找到答案的。”

  施大畏焦虑的是,现在很多作品不缺个性,却少了思想,看不到艺术家的社会思考与责任心,见不到用心灵去感悟到的生活气息。

  永远跟市场保持距离

  “什么是生活?周遭一切都是生活,大小生活叠加,就是社会。关键是艺术家要有良知,要有担当,对生活挖得深才能触动心灵。”在施大畏看来,艺术创作有两种需求:生活需求和生命需求。前者与市场有关,市场可能带给你财富;后者源于生命的本能,就像荷兰画家梵高,即便穷困潦倒、终日受病痛折磨,仍旧要作画一般。“当下艺术创作的状态浮躁,正是因为诸多年轻艺术家们把作画当成了改变生活、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功利之下,艺术创作不再纯粹。”

  施大畏告诫年轻人,艺术不是艺术品,艺术是崇高的。如果迷恋艺术品市场,只把作品当成流通的艺术品,把优劣交给市场判断,艺术能力就会渐渐消失,而且再也回不来了。

  “也许你的画能卖个几百万,但你永远达不到大师的高度。从这个角度说,艺术不是社会功利的需要。惟有凝结起生活的感动和艺术家精神,才会跳出自娱自乐的个性小圈子,思考广阔社会的共性问题,才有可能创作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记者 王乐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