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当今阅读量并未降低 死读书会被轻视(2)
从古至今,国人的阅读都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论是传统社会的为仕途读书,还是当今社会的读书就是生产,不论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是为了不和社会脱节而读书,其实都并非是真正基于人天然的需要而读书。我想,可能要到社会再向前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才会真正出现纯粹修养性的、精神性的阅读。
——张晓明
阅读不应太功利
北京晨报:真正的问题不是不阅读,而是纯粹的阅读在减少?
张晓明:的阅读关乎人们的精神、修养、情操,甚至是生活的幸福。太多的功利化阅读,固然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无法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而产生的焦灼、紧张等,让人们觉得阅读不够,没时间读书,其实是没时间自在地、放松地、不带目的地阅读。
北京晨报:怎么样改变这种状态,让阅读更加轻松呢?
张晓明:这需要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变,想要改变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社会的更进一步。
文化传承的方式
北京晨报: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崇尚读书,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读书的好时代,您怎么看?
张晓明:传统社会人们读书的根本目的也是功利性的。那个时代,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出路,唯有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读书当官,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状况立刻就得到改变。如果说读书没用,可能许多人就不读书了。当然,也有一些纯粹是喜欢读书,为读而读。农业社会生活节奏平缓,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
北京晨报:既然也是功利性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崇尚那个时代?
张晓明:在那样一个经济发展的环境之中,许多人读书固然是为了做官,但同样,读书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积累得以延续和发展。另外,国家由读书人治理,对国家本身也有好处,总比全部由通过暴力获得权力的人治理要好。
传统社会读书的利弊
北京晨报:传统社会读书状态的问题又是什么?
张晓明:最重要的是束缚思想,保守性比较强。读书和统治者的好恶有直接的关系,容易变成控制思想、钳制思想的工具,文化容易变成一种保守性文化,也使得社会形成超稳定状态。
北京晨报:社会超稳定,不是更利于发展吗?
张晓明:超稳定状态也有两面。一面来说,这种状态使得文明得以更好地延续,不容易断裂、甚至消失。另一面,超稳定状态是拒绝变革的,特别是涉及文明层面的变革难以实现。一旦本质上更进一步的社会形态到来,比如说现代化到来时,它就完全无法招架,最终结果,既可能是拒绝进步,也可能就会全线崩溃。
阅读失去了教化色彩
北京晨报: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传统社会走到现代社会,阅读又有什么变化呢?
张晓明:现代读书更加具有功利化色彩。这和社会形态有关。工业化之后,人们的生活空间日益压缩,生活节奏日益紧张,时间和经济效益相关,时间也有了成本。这使得人们对读书的态度也更加功利,读书直接和产出相关,要在读书中获得一些什么东西,那种没有产出、不具备世俗效益的读书更少了。
北京晨报:那和传统社会的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张晓明:传统社会中,虽然说读书为了走上仕途、做官,但是在总体上,仍旧以教化来看待读书,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式的。它是一种被动的读书,背诵、再背诵,以教养为目的,养成式的、教化式的读书。现代社会虽然更加开放,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功利性色彩却更加浓厚了。失去了更高层面上的教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