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敬恒病逝享年85岁 一生节俭用报纸练字
昨日凌晨2点,成都著名文人画家王敬恒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这位一生酷爱哲学的隐士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有2000多幅书画精品留存人间。2008年,王敬恒老人将创作于不同时期的100幅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其市值当时就达600万元。据悉,王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五在东郊殡仪馆举行。
一生只有画画、看书、散步三大主题
“父亲身体一直不好,但他一直坚持看书和书画创作。离世前半个月,他虽停止了书画创作,但看书还是少不了的。”王老的儿子王驰向记者透露,多年来,王老一直保持上午画画、下午读书的习惯。王老好读书,尤好读哲学书和经典小说,诸如康德、尼采、莎士比亚、鲁迅等大师的作品,一直是老人的最爱。王老的作品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文人气息,这和王老深厚的人文修养密不可分。
评论家、策展人楚桑告诉记者,很多人看到王老的作品,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80多岁老人所作。王老作品虽用传统笔墨创作,但作品却充满画家对当代事物的深刻理解。“王老绝对是画家中的一个特例,他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古代隐士生活,却用充满当代性的作品与观众沟通。”他评价道,王老不看电视、不上网。画画、看书、散步,是王老生活的三大主题。他一生默默耕耘于中国传统书画领域,却与周春芽、戴光郁等当代艺术家是忘年交。
继陈子庄后 西南地区又一大师
正是这种在人文素养上的长期“修行”,造就了王敬恒独特的艺术风貌。王敬恒的艺术造诣有目共睹,受到全国艺术界肯定。他生前就是受到中国评论家最多好评的四川画家。著名评论家周韶华曾评价:“王敬恒的山水画,是研究传统绘画在当代空间中的一个既传承又发展的典范。王敬恒是继陈子庄之后西南地区的又一艺术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价,王敬恒是大家熟悉又陌生的一位艺术家,是四川继陈子庄之后又一位在全国美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国画艺术大师。“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他是个长期深居简出、勤奋用功并独创自己风格的老画家,多年来,大家都隐隐约约却持续不断地注意到他的作品;但美术界特别是社会对王敬恒先生了解得不够,因为王先生许多年来很少在美术界公开抛头露面。”
节俭一生 用废画背面和报纸练字
王老节俭一生,这一点看他的画室就能知道。在这个由客厅改造的画室内,一个由普通木板定制的画桌尤为引人注目,这与很多画家画室内,动辄就是巨型实木画桌形成鲜明对比。房间里,一个巨大的书柜是王老的挚爱——里面放满各类哲学和艺术类书籍,唯独没有放他自己的画册和著作。楚桑透露,王老留世作品仅2000余幅,他的废画很多,为节约纸张,王老常常在废画背面练字,平时报纸也是他练字的最好纸张。
“由于身体原因,王老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画画了。王老曾说,他画画很累,比一般画家都累。”楚桑告诉记者,王老每次进行绘画创作时都全情投入,耗尽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他的每幅画都不重复,而且还会用上自己创作的小诗。如此这般,怎能不劳心劳力?” 本报记者 王嘉
记者手记
等天暖和些了,我们再见
本报记者与王老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约定
认识王老是在2010年的一次画展中,当时王老有10多幅作品参展。画面中,王老用中国古人的绘画语言,画出了抽象甚至充满童真的芊芊少女,一旁,他还用粗拙的线条写下“微风吹着我的头,叫我如何不想她”“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等现代戏语。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从未有过。这位画家是谁?我决定揭开这位画家的神秘面纱。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作品竟然出自一位80多岁老人之手。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会创作如此充满个性的作品?走近老人,也成为了我当时的最大心愿。
经过辗转联系,终于在王老家中见到这位传奇老人。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身穿淡蓝色棉布开衫的他,正将自己刚书写好的王国维《鹧鸪天》铺在地上。在等待墨干的间隙,他突然来了兴致,大声吟诵:“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精神矍铄,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王老挥手摆头,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王老的耳朵不好,第一次见面采访时,他总“抱怨”我讲话太快,他听不清。“你慢点说,你慢点说……”后来,来往次数多了,我说的话他也终于适应了,交流起来也更流畅。看到天热,从来不用空调的他,关切地送了我一瓶风油精,说:“你在外面跑,不要中暑了,用这个管用。”
记得去年最后一次和王老见面,临别时,我和王老约定:等天气暖和一些了,我就再去看望他。万万没想到,这竟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约定。昨日,王老的儿子王驰见到我,充满遗憾地说:“老爷子前段时间还在念叨,这小王记者怎么还不过来玩呢?……”
多日冷雨之后,昨天的成都终于阳光明媚,可是,小王记者和“画家老王”的约定,却再也无法实现了。王老,一路走好!
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