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3·15成删帖网站发财节 折射正规维权渠道不畅

2012年03月16日 14: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今日社评

  消费者被坑本已不幸,虚假“3·15”网站的行为,等于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这等“以欺诈对欺诈”的不法行为,实为和谐社会和文明国家所不容。

  据报道,一些非法网站看到消费者期待维权、企业害怕被曝光这一特殊市场,翻手套取消费者投诉信息,覆手转向企业收费删帖,将“3·15”变成“发财节”。记者调查,仅北京非法“3·15”网站就有数百家,这些网站泛滥、暴利的背后折射正规维权渠道的不畅。在这个“3·15”背后的江湖中,消费者从头到尾都是被利用的。

  在公众的心目中,“3·15”是一年一度的集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节日。殊不知,在消费维权的大旗庇护下,竟然滋生出如此灰色地带。专人收集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的投诉信息,专员跟当事企业接洽以扩散信息为威胁,以删除帖子为筹码大赚其钱,这样的网站居然遍地开花,一到“3·15”前就活动得格外频繁。所谓“3·15”网站,出发点不是为消费者主张权利,也不是为了对不法商家予以惩戒,更不是为了以正义之剑促进诚信守法意识的回归,而纯粹是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这种组织如同“网络黑社会”,这种行为如同以暴力相威胁收取保护费。

  不用问,非法“3·15”网站的危害巨大。他们采集投诉信息,却连投诉者的电话都不留,这不但会使问题迁延不决,而且会让原本对“3·15”行动抱有好感和希望的消费者彻底失望。他们一收钱就删帖而不问是非,会让不法商家更加有恃无恐。不乏商家一方面觉得只要花钱就能摆平,也就不需要停止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觉得已然付出代价,造假挖坑也就更加没有底线。更重要的是,“3·15”打假某种意义上是以国家信誉为背书的维权活动,是被公众普遍认可、倾情信赖的公益行为,现在却被某些利欲熏心之辈盗取名号疯狂敛财。长此下去,“3·15”的金字招牌将蒙尘遭垢,“投诉无门”恐会成为公众的集体感受,消费者的无助感、绝望感将在全社会扩散,假货横行的现象将更难遏制。

  之所以出现这种“打假演成假打”的怪状,跟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大有关系。一方面,消费者正当的维权渠道不畅。很多被非法网站所骗的消费者反映,他们之前都曾拨打消协的“12315”热线,可是多次拨打也难得通上一次,即使通了也通常在做了记录后便石沉大海。工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也有正式网站,但登录投诉之后效果也不一定好,难找到、反馈慢、不见效是不少消费者的感受。也就是说,司职其事的部门没有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投诉电话和网站形同虚设,消费者求告无门,转而抱着侥幸心理向一些非正规的网站求助。他们没想到,非法“3·15”网站正张网以待,自己的不幸遭遇很快就成了他们的敲诈武器。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非法网站的查处也不到位。尽管虚假“3·15”网站采取了各种伪装手段,不留电话地址,只用QQ联系,但他们在网上的活动其实是公开的,在跟企业联系时也是“气壮如牛”。如果执法部门有意整饬,获取线索并顺藤摸瓜其实不难。正是因为监管者的纵容,不法网站才不断滋生,甚至发展成一门灰色产业。

  消费者被坑本已不幸,虚假“3·15”网站的行为,等于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这等“以欺诈对欺诈”的不法行为,实为和谐社会和文明国家所不容。今后,消费者需要睁大眼睛,宁肯反复通过正规渠道求助,也不要相信这些躲在网络深处的骗子。执法部门更不能坐视不理,应当加大查处的力度,用严厉的惩罚措施逼使不法分子不敢轻易造次。更重要的是,肩负受理和查办投诉的“李逵”们不能再睡觉了,只要把公开的维权渠道铺设得畅通无阻,“李鬼”们自然就没了市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