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打假成时代紧迫课题 图书艺术品造假迭出(3)
![](http://i3.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png)
电视:新闻访谈摆拍造假,节目制作跟风“山寨”
去年8月,一则名为《我给儿子当孙子》的现场访谈节目视频在网上流传,节目讲述了一个极端的80后小夫妻“啃老”的故事。节目中强烈的感情冲突引起广大网友们的强烈关注,广大网友信以为真,甚至对节目主角展开“人肉搜索”。
这期节目由石家庄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制作。很快《中国青年报》披露,该节目是栏目组花钱雇临时演员表演的,众多义愤填膺的观众与网友都上了当。
电视节目的造假并不是新鲜事。除了各类专题节目,新闻中也会公然造假,其中甚至也包括央视《新闻联播》:2009年高考第一天,《新闻联播》对其作了重点报道。细心的网友却发现,在这长达2分钟的高考新闻播报中,竟然出现了2008高考的画面,画面中一辆公交车前挂有横幅“距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63天”。《新闻联播》造假不是一两次。2008年5月13日,福建奥运火炬手捐募捐报道中捐款者“空投”,明显摆拍;2011年1月23日报道空军训练,居然截取了美国电影《壮志凌云》的画面……
而大量的跟风山寨的电视剧与电视节目,则是电视业造假的另一大表现。一部《亮剑》后,开始了一轮“个性军人戏”上演潮;随着“快乐女声”轰动,带来了大量选秀节目的出现;而“非诚勿扰”的成功又引发了各电视媒体电视相亲热潮。抄袭跟风,缺乏创意,已经成为阻碍电视业进步的主要障碍。
一位电视从业人士表示,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看着好像很简单,其实它从创作、制作到最终播映,整个过程充满了创作者与制作人员的大量心血。一个形式新颖的影视作品创新很难,但山寨抄袭起来很容易。所以很多制作方由于缺乏新创意,或者干脆不愿意花心思去研究创造,而等着别人有什么热门题材和节目就直接抄袭过来,最后导致垃圾文化产品的蜂拥出现。
从“假偶像”到“假身份”:
各类乱象令公众的辨别力陷入迷阵
今年第一桩文化事件无疑就是方舟子质疑韩寒事件。尽管这场论战尚未尘埃落定,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韩寒是一个“假偶像”。
在韩寒之前,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质疑事件:2009年2月,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作家李辉公开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的年龄、入狱经历、学术成绩乃至道德品质等等多个方面。几经争论之后,一位“国学大师”“楚辞泰斗”的形象就此倒塌。
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的真假之辨,偶像的真假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萧夏林、余杰质疑过余秋雨,也有数位大学教授共同质疑过易中天。不能因为有人质疑就认定一个公众人物是“假偶像”,这种质疑更大的意义也许是给公众一个启蒙,让更多人不再轻易迷信一个“偶像”。
今年2月8日下午,一个名为“演员王志文”的新浪微博账号更新微博,称自己在娱乐圈打混多年,已经感到劳累和厌倦,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永久退出娱乐圈,并在微博最后署名王志文和日期。而该微博发出之后,随即网友被转发300多次。
在很多人为王志文的退休感到惋惜的时候,王志文出面证明这是一个假消息,本人并无微博。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微博如今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没有任何门槛,微博也成了制假造假的宽阔平台。新浪上以“历史老师袁腾飞”为名的博客多达十几个,腾讯网上“韩寒”的微博更是多达一万多个,而且不少都注有“赛车、小说、写手、爱狗”等标签,令人难辨真伪。
正因为隔着互联网没人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不少网站推出了实名认证功能,但是经过认证的注册用户也并不能保证就是真实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度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
从假偶像到假身份,都是文化艺术界各类乱相的表现。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再度提出议案,建议互联网有步骤地施行实名制,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网络时代网友们说实话的一种规范。在一个信息纷乱芜杂的时代,公众需要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不盲从和轻信,媒体也有责任厘清事实、传播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真实的资讯信息。
“文化造假”成本太低,“文化打假”的力度又远落后于造假、造劣的速度
在各类层出不穷的文化造假氛围里,随处可见的是文化的代用品、仿制品、复制品,是乔装打扮的“消费品”。文化正在失去它纯朴、真实、美丽的品质。很多人所以对造假乐此不疲,是因为文化造假成本太低而利益却很高。而目前我们“文化打假”的力度又远落后于造假、造劣的速度。
长久以来,人们将各类文化造假归于道德范畴,只有极少数行为被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体系。尤其对于艺术品造假,自古以来就有着“买假不退”的“传统”,这对一些造假行为也是一种姑息。
对于各种文化粗制滥造和文化造假,仅靠个人或团体的操守来制约是无济于事的,还要依赖相关的规章制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未来一段时期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但要想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向正途,就必须要剔除各类“文化粗制滥造”。在这方面,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而作为个人,更要在相对浮躁的社会氛围中保持一颗对文化艺术与社会文明的敬畏之心。
张桂林表示,如果说假物质产品的危害显而易见,假文艺产品的危害比较隐蔽,它伤害的是人们的价值观,更远看来危害的是民族文化的塑造。“艺术追求的是真善美,其中‘真’排在第一位,每个人都应该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以一种仰慕、虔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文化艺术。”(题图源于汕头市版权局宣传海报)
>文化新闻精选:
![](http://i3.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