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编剧谈华语电影:不要端着架子说教
记者 王正昱 摄影/魏辉 梁冠华
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国际影视展已经走过10个年头。记者在今年的影展上看到,虽然交易场面依然红火,却缺乏有新意的电影作品。一些跟风之作、翻拍之作占据了不少展台。对此,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编剧格伦·伯格和《花木兰》的编剧丽塔·肖在展会论坛上为华语电影和中国元素走出国门支招。
【困境】
类型太单一,热衷炒冷饭
在本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华语电影类型单一的问题格外明显,几乎每个华语片商都拿出了古装片、武打片项目。《让子弹飞》的票房成功也让民国片成为热潮。在邵氏电影公司今年计划开拍的8部电影里,警匪片《神兽刑警》、消防员题材的《怒火双雄》、贺岁喜剧《我爱香港2013》,光是名字就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有媒体调侃:“这些隔几年就拿出来炒的冷饭,已经连名字都懒得改了。”
老人唱主角,缺乏新面孔
缺乏有市场号召力的新人明星也是华语电影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在19日和20日的展会上,记者在4个新片发布会上见到炙手可热的杨幂。20日当天,杨幂参演的《画皮2》与《消失的子弹》同一时间举行预告片发布,杨幂只好选择了其中一部电影站台。香港电影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寰亚电影公司公布的5部新片上映计划中,刘德华主演了两部,余文乐瓜分了剩下的三部。
【支招】
在影展期间,来自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编剧格伦·伯格,动画片《花木兰》的编剧丽塔·肖以及《童话真情》的监制翠西·特伦奇,就中国元素如何走进国际主流电影市场发表了看法。
第一招:学会重新包装
中国元素浓郁的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在全球都取得了票房成功。《功夫熊猫》的编剧格伦·伯格表示:“华语电影人应该认识到,那些你们认为很传统的故事,西方人并不见得了解。好莱坞一直在挖掘类型片的题材,所以我们会采用一些中国的传统故事,并用好莱坞的形式重新包装。”
在格伦·伯格看来,大部分观众会本能地排斥未知事物,“你不可能要求美国人都知道《美猴王》的故事,他们可能只是为了看一下电影里的功夫而已。”《花木兰》的编剧丽塔·肖补充说:“我当年写《花木兰》时发现,亚洲以外的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很不一样。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父亲不能说‘我爱你’?这样的情感表达对亚洲人是很困难的事情,但西方人不知道。想让这个故事被全世界观众接受,就得做一些调整。结果我的调整让很多人开始喜欢这个故事,也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
第二招:不要端着架子
《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时,曾有人认为该片“丑化”国宝熊猫,号召观众罢看该片。对此,伯格称:“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有人嫉妒了。在好莱坞,嫉妒是最高的赞美。但我真的觉得,很多中国人太严肃了。他们认为拿熊猫来开玩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中国电影人来做这个题材,我知道他们会很犹豫是否应该这样设计。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美国,我们可以开玩笑,比如华盛顿可以是傻瓜,林肯可以变成僵尸战士……在我看来,中国电影人在做剧本设计时,不要那么严肃,西方观众不太喜欢端着架子说教的电影。”
第三招:植入情感元素
丽塔·肖用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一次别离》为例:“让全世界喜欢一部电影,并不是将自己的文化习惯强加于其中。在我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故事,你要通过故事讲述普遍的情感,让观众对这些情感产生共鸣。不是只有东方的建筑、动物、植物以及功夫和传统音乐才能作为中国元素,独特情感元素的植入更能让西方观众产生兴趣。”
伯格也表示:“感情方面的完整性很重要,要让全世界喜欢,就要尽量考虑到更多人的想法,要表现大家都认同的一些情感,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不管是什么样的色彩、场景,都要融入整个故事中,让观众看到电影会产生一种情感的连结。比如说《功夫熊猫》里鹅父亲对熊猫儿子的爱,让全世界的大人、小孩都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