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杜甫很忙"折射多元文化解读 网友称应鼓励创新

2012年03月27日 10:3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一个杜甫引发的“恶搞”

  生于公元712年的唐朝诗人杜甫,穿越到了公元2012年。

  3月,在微博上流行一系列涂鸦画,杜甫成了主人公。画面上的他时而手持狙击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该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登高》那首诗的配图,由已故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图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面庞微微上扬,帽子的系带随风朝后飘扬。 而在网友的笔下,杜甫已经变身肌肉男、神龙斗士、杰克船长……

  也就是这个被“再创作”的多组涂鸦画,在微博、猫扑等多个网络平台被疯狂转发,点击率节节攀升:截至26日19点06分,新浪微博上关于“杜甫很忙”的话题已经有73790个网友跟帖,位居热搜榜第四名。而在人人网的热门分享中,“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的相册,以两万多次的分享数牢牢占据头名。“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等各种评论证明着杜甫的人气。

  随着杜甫涂鸦的蹿红,来自西航一中贴吧的视频合集《那些年,杜甫最忙》也迅速抢占网友眼球,在长达两分多种的嗲声配乐里,杜甫仰天45度的头像被嫁接到无数场景中,雷锋帽、比基尼、超人服……一切和杜甫不搭边的元素,都被杜先生“照单全收”,让人在捧腹之余,惊叹于原创者的想象力。“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杜甫风,让诗记录大唐的兴衰。我是你课本最美的男孩,我千变万化就是让你猜,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杜甫风,是语文课本最美的姿态。”同样,某位网友创作的这首《最炫杜甫风》,配合歌曲《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刚好可以天衣无缝地唱出来。杜甫先生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一场恶搞引发的争论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形象的杜甫,“家里人”终于坐不住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新浪官方微博转发一组“杜甫很忙”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似乎是在讽刺这种涂鸦行为。杜甫故里管理所所长孙角生也表示,“希望网友不是恶意的,如果刻意丑化杜甫形象,家乡人是很生气的。”有网友感慨:为什么我们对恶搞、解构、颠覆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但是对于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反而兴味索然?当我们购买语文课本只是为了利用里面的插图恶搞古人而不是为了学习文化和知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不过涂鸦者并没有考虑这么多。画过“福尔摩斯版杜甫”的网友“鬼笔君雷文”表示,他只是喜欢福尔摩斯,而现在涂鸦杜甫比较流行,所以将杜甫画成了这个样子。

  实际上,教科书上被网友恶搞的还不止杜甫,诸如李白、辛弃疾、关汉卿等人都“穿越”到现代。“从小学开始,大家没事儿就喜欢在课本上涂鸦一下,比如给黄道婆画个耳环、手链,给努尔哈赤添个小胡子等等。有一些课很无聊,这样的涂鸦就‘拯救’了时间。”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思哲这样告诉记者。

  “从课本红到网络的杜甫,其实承载着现代人的社会心态。那个撅着嘴举着剪刀手自拍的杜甫,是对现在非主流头像的影射;与网友聊天的杜甫,让宅男宅女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骑着摩托车的杜甫,似乎也在抱怨一直上涨的油价……”网友“荞麦地”认为,涂鸦杜甫没有很多恶意,不是为了侮辱杜甫,从中反而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幽默感,对这种创新不应扼杀,而应该呵护和鼓励。

  一番争论引发的反思

  虽然对于恶搞杜甫,人们意见不一,但由于杜甫的意外走红,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诗歌,并且知道今年是这位大诗人1300年的诞辰!他一生著诗逾千首,写过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忧国忧民的诗句曾经让学生们皱着眉背诵,如今几幅戏谑调侃的图片却备受欢迎。两相对比,让人深思。

  南外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徐红漫对这个事件中年轻人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示欣赏。她说:“作为一个完整的古代文人,杜甫、李白、辛弃疾等的真实模样,并不是几首典型诗歌就能全面呈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科书里的文人形象是‘被神圣化’的产物。而现在,‘杜甫很忙’系列的涂鸦作品,可以算作是学生自娱自乐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是古代文人在现代社会的新浸透。”

  “对经典文本,过去的传播方式比较强势,依靠书籍的印刷或者老师的讲授,强化了单方面意义的理解,但网络让人们对文本的多义性解读有了可能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杰这样分析网友热衷涂鸦杜甫的心理,“我们以前认为的杜甫,是诗歌的代表人物,对国家政治有自己的理解。但现在人们喜欢解构这种崇高感,这是多元化社会下的话语竞争,人们都在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解读方式。”他认为,杜甫微博走红给了我们提示,“教育部门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有更好的视觉包装,同时也应反思过去过分崇高的解读,让杜甫们更加贴近生活。”

  针对过分的恶搞,苑广阔认为,恶搞杜甫不如阅读杜甫。包括阅读他的诗歌,从他的诗歌里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旧体诗歌的韵律之美;也包括“阅读”他本人,理解他诗歌里那种忧国忧民情怀的来源,领会诗人思想里那些值得现代人学习的精髓。他认为,在解构主义泛滥的时代,不管是恶搞杜甫还是解构李白,都可以宽容看待。但是我们在恶搞和解构的同时,不能忘记一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不能失了对一位伟大人物的基本尊重。

  记者 徐宛芝 葛灵丹

  本文配图取自网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