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怀柔民营剧团创评剧大戏 再现修水库壮举

2012年04月10日 16:1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评剧《奇迹》剧照。 袁维忠摄

  本报记者 李洋

  4月7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但在怀柔区怀柔剧场内,570多位观众度过了一个不一般的夜晚。怀柔历史上,第一部反映54年前6万民工修建怀柔水库的壮举,被搬上舞台,变为110分钟的大型评剧《奇迹》。台上,演员们慷慨高歌向前辈致敬,台下,不少当年修建水库的亲历者湿了眼角,忆起难忘的青春岁月。

  “现在的年轻人哪儿知道这些故事啊,当时的口号是‘三个月修好大水库’,那真是个奇迹啊!”演出当天,坐在第6排,已82岁高龄的田正普老爷子感慨道。他是当年怀柔水库工地广播站的站长,1958年3月1日至7月20日,怀柔水库开工第一天到竣工那一天,他每天就在工地上采访,写稿子,再广播出去。正是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谈起水库修建故事他如数家珍。

  老人说,怀柔历史上,怀九河和怀沙河常闹水患,严重时能将多个村庄淹没。为了治理水患,国家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修建怀柔水库。但1958年,当地群众治理水患的呼声日益高涨,经上报获批准提前修建。由于计划提前,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给予支持,怀柔水库的修建就成了民办公助的典型。

  “那时候,国家拨款相当于每天给每个民工5毛钱。”田正普回忆,修水库是没有单独的工钱的。农民修水库在原来自己村子里记工分,干部修水库也是回原单位拿原来的工资。但是,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工地24小时不停工,工人们分成数班倒。那时候没有推土机,大家只能用铁锨、镐头、荆条筐、扁担等简单工具,就连小推车,还是动工一个多月后,才从天津买到一批。

  《奇迹》不仅还原了这种大环境,还将很多真实的小故事再现出来。剧中,女主人公玉梅是北京土木工程学校派来的质检员,男主人公战龙是工地上的突击队长。在检查中,玉梅发现战龙负责的工段黏土水分超标,必须返工,两人因此争吵起来。该剧主创人员之一、怀柔区文联原主席陈东程介绍,黏土水分超标返工,当年确有其事。怀柔水库除了四个闸口是水泥建造,其余部分全部是黄土夯实而成,就连20多米高的主坝也是如此。黏土的水分如果超标,就意味着不够结实,后患无穷。

  不仅如此,剧中不少角色也有原型。比如被称为“单臂英雄”的汉林,就是当年工地上一个肢残小伙子的化身。舞台上,民工们与怀柔当地群众互帮互助的真挚感情,也无半点虚言。田正普记得,当时,6万民工要么住在距水库几公里的老乡家中,要么就在工地上用草席、黄泥搭起工棚住下。工作之余,修建水库的民工们常常帮助老乡积肥,夏收时还帮助收割。老乡们常常自告奋勇帮民工们洗衣服、给病号送去“小灶”,甚至因伤住院的民工,医疗费也被怀柔当地的医院免除了。

  《奇迹》的结尾定格在1958年7月20日,水库竣工典礼上,但在台下很多观众眼中,水库的故事仍在继续。当年133天修建出的水库至今仍在使用,成为为北京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而那群可爱的修建者,也于怀柔水库竣工40天后,连工具带人直接转到密云,开始修建密云水库,而那是一场更大的战役。

  马上就访

  农家大嫂“种”出艺术花

  很多人想象不到,排出《奇迹》这部大戏的,是一个由怀柔评剧爱好者组成的民营剧团——北京群英萃艺术团。这个剧团的创始人,是地道的怀柔农家大嫂郭晓平。

  郭晓平是怀柔区汤河口镇庄户沟门村人。由于从小就喜欢听评剧,2003年,经营铁艺生意富起来的郭晓平和一群评剧爱好者创建了自娱自乐的评剧团。为此,她在自家工厂里先后腾出100平方米、2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等三个厂房,免费当剧团的活动室。买乐器、买服装、请老师,每年,郭大嫂都不少往剧团搭钱。2007年,小剧团以过硬的演出水平成为北京市品牌业余团队,请他们演出的人越来越多,剧团也渐渐实现了收支平衡。

  但是,郭大嫂对艺术的追求也更高了。“我们不能停留在排老戏上,得有原创作品,反映那些曾经深刻影响我们当地人生活的事件。”她说。2008年,怀柔区政协出版了《水利丰碑 青史长存》一书,这是第一部讲述怀柔水库修建史的书籍,点燃了她制作原创剧的激情。

  但是,以评剧爱好者为主的“群英萃”,要原创一部大戏谈何容易。郭晓平深知,如果一味靠自己的力量创作,大家难以学到真功夫,也很难有好作品。于是,她决定来当一次出品人和制作人,甘愿出钱出力做幕后工作,也要为怀柔本土文化而歌。

  为此,她先请到当年在怀柔水库修建工地上当过民工的文学爱好者刘贤学,根据当年的故事写了一本小说,又请专业人士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光是剧本,就先后8次易稿,历时3年进行修改。今年初,郭大嫂又请来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评剧院的作曲和导演,完成了全剧的创作。

  人们很难相信,这个由乡村大嫂张罗起来的原创剧目,竟然有演职人员近百人。两位主演是郭大嫂从专业院团请来的,几个有武戏戏份的角色是读戏曲学校的女儿找来的同学,负责配唱的十多位演员是“群英萃”团员,负责舞蹈的30位演员,大多是每天晚上在怀柔街头扭秧歌的阿姨。还有,负责服装的是郭大嫂的外甥女,负责运输的是郭大嫂的本家哥哥和婆家哥哥……

  为了这部戏,郭大嫂发动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动用所有能动员的人脉和关系,她的真诚也获得了区文委、区文联等单位的肯定,给予了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当华灯初上,《奇迹》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躲在角落里的郭晓平,揉着几天几夜不得休息的眼睛,仍然不敢放松。在自己的家乡,这位农家出身的大嫂用心血浇灌出了一枝艺术之花。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