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张大千曾举债临摹敦煌壁画 20年后还清债务

2012年04月23日 17:14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张大千曾举债临摹敦煌壁画

  核心提示

  4月20日,省博物馆推出“大千与敦煌——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精品展”。此展是省博物馆2012年引进的最重要的艺术类大展,展出张大千绘画精品及印章共计64件,其中临摹敦煌壁画作品35件,水墨画18件。记者在展览现场采访了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和该馆研究人员张玉丹。

  为什么去敦煌

  采访时,谢志成首先向记者讲述张大千为什么去敦煌。

  他说,20世纪30代末40年代初,从事艺术教育的李丁陇和留法回国的画家王子云先后到达敦煌,开始临摹壁画,由此拉开中国画家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序幕。 1941年,张大千携夫人、次子张心智由成都乘飞机抵达兰州,与徐悲鸿的学生孙宗慰会合后,前往敦煌。一到莫高窟,张大千即为满壁的古代绘画及精美彩塑所震惊。

  敦煌莫高窟在南北1.5里长的峭壁上排列着500余个石窟,其中有2000多尊塑像和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张大千首先对石窟进行编号,历时5个多月共编了309号。

  在近3年里,张大千组织弟子、画友及藏族喇嘛画师有序地临摹壁画,完成了276幅摹本。目前藏四川省博物院183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62件。最大幅的摹本是高3.45米,宽9.25米的《劳度叉斗圣变》,历时几个月才完成。谢志成说,敦煌之行成为张大千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也是日后泼墨泼彩画风的发端。张大千敦煌之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特别是敦煌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飞天“没开脸”是谜

  在展厅,记者看到最大的一幅画《北周萨王子舍身饲虎图》。长1213.6厘米,宽74.1厘米,用几个玻璃展柜连接。谢志成介绍,画面共表现了8个情节: 3个小王子游玩,发现一窝老虎,雌虎为了充饥,正要吞食小虎。最小的王子把自己的血和肉施给饿虎;其他王子回宫报信;国王、王后哭尸;收拾遗骨;起塔供养。其中饲虎占了1/3的画面,成为这幅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浑然一体,震撼人心。此画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

  敦煌飞天形象活泼美丽,细心的观众会在展览中发现,有的飞天画飞天脸上没有颜色,即没开脸,比如《隋龙女图》中的飞天。张玉丹告诉记者,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中有一部分是他与助手等共同完成的,主要部分是张大千画的。至于《隋龙女图》中的飞天为什么没开脸,至今还是一个谜。

  画得最多的男性是自己和苏东坡

  此次除了展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外,还有部分人物画,如《西园雅集图屏》、《东坡笠屐图》等。 《西园雅集图屏》是张大千1944年为好友严谷声绘制的四幅通景屏。宋代驸马都尉王诜邀请苏轼等友人雅集其府第“西园”。参加此次雅集活动的文人共16人。事后,李公麟作画,米元章作文《西园雅集图记》以记其盛会,传为文坛佳话。此后,历代文人画家描绘“西园雅集”题材的绘画一直经久未衰。张大千以此为依据,用较为写实的方式描绘了雅集的情景。画中人物多达21人,他们或挥毫泼墨,或吟诗赋词,或奏琴唱和,每个人的神态、动势都极具特色。

  《东坡笠屐图》也是张大千送给好友严谷声的一幅画作。苏东坡是张大千最欣赏的一位诗人,也是张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画像外,画得最多的一个男性形象。

  20年后还清债务

  四川省博物院收藏张大千画作600多幅,是全国收藏张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为什么?采访中张玉丹告诉记者,张大千是四川人,有着很强的家乡情结,大多数画作是1955年由他的原配夫人和儿子捐献给国家的。

  张玉丹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很艰辛。洞内光线暗,空间有限,原壁画色彩年久变色,颜色剥落,线条不清,所以先要爬上蹲下用玻璃纸覆在墙上勾摹轮廓,然后贴上画布,映着日光再用木炭勾出影子,然后勾墨线,最后才敷色。凡是主要部分,都是张大千亲自勾勒上色,其余亭台楼阁,或其他背景部分,则由他人协助分绘。他们每天清晨入洞工作,薄暮出来时,蓬头垢面。为临摹,张大千卖掉珍藏的古字画和自己的作品,还举债5000两黄金,20年后才还清。

  拍卖总额超过毕加索

  世界画作年度总拍卖价最高的画家,这一桂冠多年来都荣归毕加索。不过在2011年,张大千超过毕加索,成为年度画作总拍卖价最高的画家,张大千的作品拍卖总额高达5.067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谢志成介绍,张大千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集传统之大成,后旅居海外,足迹踏遍欧美诸国,画风工写结合,将重彩与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本报记者/杨 竞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