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进士赵世德府家规森严 兄弟不分家吃一锅饭
百余年古建筑群———永年县河北铺村“进士府”,置身民间鲜为人知。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古宅,触摸百年沧桑。
昔日:家规森严“大宅门”
“进士府”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清末进士赵世德家族宅第,是晚清时期家族合聚式的民居建筑群体。当时的“进士府”共由22座大院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每个大院都是三进正偏套院,由东、中、西三条甬道相互连通,共有房屋400余间。
整组建筑群气势宏大,大院结构设计精巧,院内斗拱飞檐,附属建筑之上工艺精湛的砖雕、石雕等俯仰可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初的“进士府”内居住着赵世德弟兄五个,算上家眷佣人共有200多人。府内油坊、炭厂、磨坊、私塾、钱庄、车马店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微型社会。
赵世德兄弟五个从未分过家,五大家200多人都是吃“一锅饭”,妇女们负责料理家庭琐事和准备每日的餐饭,男人们则在外打拼供养这个大家庭。当时的府里规矩森严,家里每个人甚至于佣人也必须穿着整齐、干净,女人不得披头散发,男人不能光膀子。赵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宅门”。
探访:感受厚重文化气息
“进士府”现存院落18个,房屋400余间,其中硬山顶式2层楼房一座,卷棚顶式2层楼房一座,平顶式2层楼房2座,大门、影壁、垂花门、更道、车马房、上马石、旗杆墩等保存完整。
与四周新建的民房相比,“进士府”显得破旧不堪。然而走在青石铺成的长长的甬道上,抚摸着历经岁月侵蚀的斑驳墙壁,感受到的却是厚重的文化气息。
走进一个小院,这里的古建筑仍保存得很好,大青砖砌成的墙壁,屋顶上雕花的脊,年代久远的木门和方格式的窗户,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小院共有26间房,其中坐北朝南的正房为上下各5间,两侧厢房各7间,门楼3间。小院的主人名叫赵海金,是进士赵世德的第四代后人。
现状:后人大多搬走
赵海金介绍,自己从出生就生活在这里,印象中这里最多的时候同时住着30几口人,现在孩子们都建了新房搬出去住了,只剩下自己和老伴儿依然守着这座老宅。
赵海金的老伴儿说,她当时结婚时的新房是东屋,一晃已是40多年了,除了8年前换过两个窗户外,其余的地方都没有动过。
赵海金的家中至今还保留一块光绪年间内阁学士唐景崇等四人联名赠送的金字牌匾。
讲述:百岁老人见证兴衰
百岁老人赵允玉,是赵世德的第四代后人,老人身体依然很硬朗,说起话来也还很有底气,只是一双耳朵提前“退休”了,老人的孙女给我们当起了翻译。
据介绍,闲暇的时候赵允玉老人总是向孩子们讲述一些过去生活在大院里的故事。他小时候整个大院还是完整的,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饭,饭后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玩耍,好不热闹。
如今老人住过的院子早已建起了新式的楼房,窗明几净。可老人的孙女告诉记者,几年前拆老房子的时候,明显能看出老人眼中的不舍。
变迁:赵家大院渐被分割
村干部赵新成介绍说,2000年的时候,整个大院基本上还是完整的,近十几年,有些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已经不能再居住,便拆了翻盖成了新房。还有好多年轻人为了工作搬到了市里,大院渐渐被分割了,后代子孙们全都自立了门户。
但即使房子再分割,现存的18个院里住的依然都是赵世德的子孙,没有外姓人。
未来:或为旅游景点
如今的赵府虽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这个大宅门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令人向往。
据永年县文物保护所所长游现书介绍,他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河北铺村清代进士赵世德的府邸后,认为古院落群保存完整,对研究清代中后期民居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目前,文物工作者已经完成对“进士府”的调查摸底,并已形成完整的文字、图片材料,随后将按照有关程序向县政府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年县体育旅游局表示,将组织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前往河北铺村考察,并对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