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名城保护规划:明故宫周边100米不得再建楼

2012年04月28日 09:3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明故宫遗址区内及周边100米范围内不得有新建筑。资料图片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于去年年底正式获省政府批准,南京市规划局昨日将其内容进行公示。市民可以登录该局网站(www.njghj.gov.cn)或前往位于玄武门的南京城建规划展览馆查阅。

  该规划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积极探索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保护更新的方式,鼓励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非文保单位的老建筑。

  【四大历史遗存保护】

  明城墙遗址上建筑逐步拆除

  在历代都城格局的保护方面,这份规划强调要重点保护六朝、南唐、明代及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和重要遗址。具体保护要求如下:

  A 六朝都城格局

  保护六朝建康城遗址,划定六朝宫城及御道遗址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加强对六朝建康城都城以及东府城、西州城的考古勘探,进一步勘定六朝建康城的范围。

  B 南唐都城格局

  南唐都城城墙的现存部分与明代都城城墙南部的汉西门-通济门段重叠,按照明城墙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与控制。南唐御道为今中华路,北起内桥,南至中华门瓮城。

  保持中华路现有线形和宽度,保持现有街道空间适宜的高宽比,控制沿街建筑贴线率。建康路以北段落延续南段的风貌特色,逐步整治街道空间界面。

  C 明代都城格局

  重点要保护明代四重城郭格局。

  1)明代皇城、宫城

  重点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故宫遗址,保护皇城内现存的西华门、西安门、东华门、午朝门、内外五龙桥等遗迹,保护明御河、玉带河等水系。将明故宫宫城范围划为明故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区内及周边一百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逐步置换用地功能,为将来明故宫遗址作为大遗址保护、整体展示留有余地。

  2)明代御道

  明代御道为今御道街,北起午朝门,经外五龙桥至正阳门遗址(护城河岸)。保持御道街现有宽度、线型和断面形式,午朝门至外五龙桥段,道路两侧不得进行新的建设。

  3)明代都城城墙与城河

  现存城墙及遗迹的保护范围为城墙内侧不少于15米(依附山体的段落到山体坡脚线);城墙外侧到护城河对岸15米(无护城河的段落不少于1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城墙内侧不少于100米,其中30米为绿地或道路,30米-5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50米到100米地区的新建建筑高度不得高于18米。城墙遗址段上现有建(构)筑物应当逐步拆除。

  4)明代外郭

  将明外郭本体划为保护范围,保护现存较为完好的观音门-夹岗门段的走向、断面和树木;郭墙两侧控制为公共绿地,宽度控制为50~100米。明外郭已毁段落,应进一步加强考古论证,相关重要遗址遗迹应结合道路、绿地和开敞空间等设置标识。

  D 民国历史轴线

  民国历史轴线为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

  保护、延续和择机恢复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板块的道路断面形式、行道树和环形广场。保护民国历史轴线沿线的民国建筑,保持沿线以公共建筑为主体的功能特色。

  【历史城区】

  划定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

  三大历史城区

  这份规划明确了划定的三大历史城区的具体范围和保护措施。

  1)城南历史城区

  城南历史城区主要指门东、门西及周边地区,北至秦淮河中支(运渎)、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应天大街。总面积约6.9平方千米。城墙内侧形成贯通的绿化带及步行环路;城墙外,加强护城河对岸游览线路和观赏节点建设,控制明城墙——纬七路区域的建筑高度,加强明城墙——纬七路——雨花台风景区的景观视廊控制,整体彰显城墙风貌和宏伟气势。

  2)明故宫历史城区

  明故宫历史城区主要指明故宫遗址及周边地区,东、北、南至明城墙、护城河,西至龙蟠中路、珠江路、黄埔路和解放路。总面积约6.5平方千米。

  3)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

  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主要指鼓楼以西至石头城一线及周边地区,西至外秦淮河,北至模范西路、宁夏路、南秀村、北京西路,东至天津路,南至永庆巷、广州路、乌龙潭公园南侧围墙。总面积约6.2平方千米。

  避免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和大单位高密度开发,新建和改建建筑在建筑形式、体量、风格以及环境配套等方面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山水环境和以高绿地率为主的空间格局,绿地率指标不得低于现有水平。

  保护措施:玄武湖周边等新建筑高度不超18米

  该规划明确,南京要控制老城人口容量和居住人口密度,疏散现有居住人口。控制新建住宅及开发强度,严格控制高层住宅,力争将老城居住人口逐步缩减到100万人以内。

  具体的限高要求是:三片历史城区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公共建筑可以控制在40米以下)。明城墙沿线、玄武湖周边、御道街两侧,以及建康路、升州路以南的城南历史城区为高层禁建区,新建建筑原则上不得超过18米,并符合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其中集庆路和长乐路以南至城墙地区、越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城风貌,这次规划提出要保护老城内鼓楼、北极阁、鸡鸣寺、中华门、中山门、神策门、午朝门、阅江楼等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点及其相关的9个重要景观视廊: 1)鼓楼-北极阁(鸡鸣寺塔)-九华山;2)狮子山-石头城;3)狮子山-长江大桥;4)中华门-雨花台;5)中华门-内桥;6)午朝门-富贵山;7)午朝门-光华门;8)神策门-小红山;9)神策门-北极阁(鸡鸣寺塔)。

  根据要求,须严格控制景观视廊中的建设活动,重点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任何新建高层建筑必须做景观影响分析。重点保护玄武湖和紫金山之间以及老城边缘的景观界面。

  【历史地段】

  历史街巷一般不得拓宽

  该规划明确,历史地段划分为3类: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和一般历史地段。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原则上不得拓宽,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持现有的空间尺度、历史风貌和环境氛围。根据等级不同,历史街巷将享受不同保护待遇。

  9片历史文化街区:(1)颐和路;(2)梅园新村;(3)南捕厅;(4)门西荷花塘;(5)门东三条营;(6)总统府;(7)朝天宫;(8)金陵机器制造局;(9)夫子庙。其中,颐和路、梅园新村、总统府已公布为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保护措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遵循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维护生活延续性的原则,保护范围内不得改变历史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不得改变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功能和用途。

  22片历史风貌区:(1)天目路;(2)下关滨江;(3)百子亭;(4)复成新村;(5)慧园里;(6)西白菜园;(7)宁中里;(8)江南水泥厂;(9)评事街;(10)内秦淮河两岸;(11)花露岗;(12)钓鱼台;(13)大油坊巷;(14)双塘园;(15)龙虎巷;(16)左所大街;(17)金陵大学;(18)金陵女子大学;(19)中央大学;(20)浦口火车站;(21)浦镇机厂;(22)六合文庙。

  保护措施:重点保护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新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等必须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居住类的历史风貌区一般不得改变其主体功能。保护更新方式宜采取小规模、渐进式,不得大拆大建。

  一般历史地段:将历史建筑相对较少,但仍保存一定历史风貌或街巷格局的地段划定为一般历史地段,包括仙霞路、陶谷新村、中央研究院旧址(北京东路71号)、大辉复巷、抄纸巷、申家巷、浴堂街、燕子矶老街、龙潭老街和中国水泥厂等10片一般历史地段。

  保护措施:保护一般历史地段的历史格局和风貌;新建建筑要延续传统风貌,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4层以下。确需进行拆除或改造的,需经规划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

  【博物馆建设】

  计划建造科技艺术等4类博物馆

  这份规划公布了南京一个雄心勃勃的博物馆打造计划,将分门别类打造4类博物馆。

  (1)十朝博物馆系列

  结合考古发掘发现和十朝文化集中地区建设反映南京各个朝代沿革、风貌的十朝博物馆,集中、具体、清晰地展示南京名城风貌。择机建设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和夫子庙科举博物馆。

  (2)科技艺术博物馆系列

  结合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科技博物馆、天文博物馆、古代石刻艺术馆、南朝陵墓石刻艺术馆、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古建筑博物馆、近代建筑艺术馆、音乐戏曲馆和民间工艺馆等博物馆系列。

  (3)历史名人纪念馆系列

  结合历史名人的相关文化遗产和历史典故建设孙权、朱元璋、孙中山等政治家,李白、龚贤、曹雪芹、吴敬梓等文化名人,以及祖冲之、魏源等科技名人相关的名人纪念馆系列。

  (4)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系列

  在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影响范围内,结合地区中心或者历史文化资源点设置民俗博物馆、饮食博物馆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系列。

  记者了解到,这份规划编制历时5年,工作人员对于南京历史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共有3000多处历史遗迹被输入数据库,市民可以在城建规划展览馆进行查询浏览。

  扬子晚报记者 仇惠栋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