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再引争议 土壤样本检测发现盐

2012年05月02日 10:02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好奇”号火星车工作示意图

  今日视点

  近日美国《大众科学》《国家地理》以及最著名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上纷纷刊载消息称,在对36年前从火星上采集的土壤样本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后,科研人员发现了盐,这与当年给出的结论完全相悖。现在,这似乎成了一个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最重要力证。但是,它真的能结束一直以来备受非议的火星生命之争吗?

  险被认作死亡星球

  其实早在几年前,一位名叫吉尔伯特·列文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员就曾指出,火星土壤中的确有某种微生物存在,但当时NASA的官方声明在很多人看来“避重就轻”。

  一切的前因要追溯到1976年。这批成为争论焦点的土壤样本,正是当年NASA雄心勃勃的火星勘测计划结晶之一,由元老级的登陆器——“海盗”号在火星表面采集,并将分析数据传回地球。但在随后NASA发布的报告中,并未提及任何富含碳的有机分子或者微生物。

  当年负责“海盗”号生命探测实验的列文,并不信服这一说法,执意对“海盗”号传回的生命探测数据进行分析。据《国家地理》频道的报道,列文曾于实验中发现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痕迹。他表示:“我观察其中是否有新陈代谢现象,结果所有实验数据都呈现阳性,证明在火星土壤中的确有某种微生物存在。”

  将土壤样本跟放射性碳元素物质放在一起“孵化”,如果碳被消耗掉了,也就表明火星土壤中有某种微生物存在——这在当时是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实验方法。但在消息宣布前,NASA又通过“海盗”号进行了在火星上寻找有机物的实验,却与列文的结果有明显冲突。NASA最后摒弃了列文的研究,断定火星是一个死亡星球。

  然而,2008年“凤凰”号探测器登陆火星极地区域,却发现包含氯气的高氯酸盐,NASA这才决定重拾火星土壤研究计划。

  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初步认为,很可能30年前“海盗”号在对所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加热分析时,高氯酸盐氧化并破坏了所有有机物质,从而得出了与事实相悖的结论。

  同年,在NASA官方网站上,一条《火星上的有机物》这种不显眼的标题,配上了不足两指宽的说明文字,加上发给各外媒的新闻稿,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火星有可能并不贫瘠。

  天平的两侧

  “凤凰”号发现高氯酸盐,但这还无法说明彼时“海盗”号登陆器收集土壤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究竟是火星与生俱来的,还是样本受污染所致,因为每年有数以吨计的与生命毫无关联的有机物质,通过陨石或彗星倾泻到火星上。

  因此,不久前展开的重新检测中,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对“海盗”号土壤样本进行了相当复杂的数学聚类分析。该小组得出结论认为,这颗登陆器当年确实发现了微生物的迹象。

  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约瑟夫·米勒称,实验结果呈现了一个极为鲜明的现象:“它们(微生物)应生活在土壤下方两英寸之地,接近水冰。”

  但米勒小组的结论对于“火星存在生命”的佐证,究竟有多大力度呢?

  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夫·迈凯在接受《探索—新闻》采访时表示:“发现有机物,只能证明火星上存在有机物,并不能说过去或现在的火星上有活物。”

  米勒的小组也坦言:“我们的研究本身并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米勒解释成:“它仅仅说明了‘海盗’号土壤样本的活动实验与陆生生物的活动方式及非生物因素现象排序,是大为不同的。”

  然而谁会乐意听到这种让人晕头转向的解释?!米勒自己似乎也深为了解这一点,他并不认为现在有人会相信火星有生命——除非公众能看到火星微生物出现在人类的培养皿里。因此,“如果说什么是‘最终证据’的话,那无疑是拍摄到火星细菌的影像。”

  如此看来,近期研究的例证,却只为“火星是否存在生命”这架天平的其中一侧加重了些砝码。人们辗转数年发现,NASA曾经的一纸新闻稿的结论还在生效:“有机模块的生命形式可能一直存在于火星上,只是未被发现而已。”

  类似这样“掷地有声”的另一句话,是NASA发言人所发出的——“正是我们对火星知识的匮乏,才使结论显得如此不确定。”

  那么好,现在请期待那辆正飞赴红色星球的“好奇”号火星车,据称它的灵敏度是此前火星轨道器的100倍到1000倍。无论你跟NASA怎么话不投机,技术的提升能留给你在天平两侧摇摆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记者 张梦然)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