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的独特价值:坚持做穷人生意获丰厚回报
如果仅仅从经营的角度,来自武汉的《知音》应该算中国杂志个中翘楚。
在经历27年的发展壮大后,这份备受中国底层受众欢迎的杂志将迎来一个关键拐点——进军股市,有望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
但争议随之风生水起。 反对者主要来自一些所谓的精英人士,他们祭出的武器相当有杀伤力:《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说白了涉嫌传播三俗,误导受众。
如果抛开简单的道德考量,这份杂志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体现了其独特价值。比如在定位上,在众多期刊纷纷放弃农村市场,专攻城市的高端精英读者市场,《知音》反其道而行之,专攻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而这些地区往往是精神文化生活最匮乏的地方,从而成为大众消费文化领域的一个王者。再比如在价值观上,立足煽情路径的《知音》杂志通过大量复制坚贞爱情、负心汉故事,用一种简单朴素的方式来对底层受众进行着情感启蒙和心灵慰藉,不亚于一份特别的弱势人群心灵蛋花汤。
坚持做穷人生意的《知音》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因此,在发动道德审判之前,精英们有必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家杂志目前是中国合法出版物,且运营状况符合现阶段中国A股上市的要求——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制的基石,道德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知音》上市包容是对文化产业化初级阶段现状的接受。这样的杂志代表中国期刊上市是不完美的。毕竟,对于具有社会价值导向功能的文化产品不仅仅需要盈利,更需要体现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进而推动国家价值的成长。这不仅有赖于全体公民素质的提升,更有赖于整个文化领域创作者、运营者素质的整体水准的提升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文化精英们与其说对《知音》发动道德审判,不如认真反思一个问题:你们真正关注过底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吗?或者即使关注了,为什么没有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石述思(作者系《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