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由大省到强省,“文化山东”魅力足

2012年05月21日 18:01 来源:大众网 参与互动(0)

  由大省到强省,“文化山东”魅力足

  一路走来,山东经济总量巨大、结构趋优,令人印象深刻。而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提速,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脚步铿锵、足迹清晰,更使人感触良深。假如说经济强省显示的是实力,那么文化强省散发的则是魅力、引力、感染力。

  山东人文化意识在增强。各地市在确立“十二五”奋斗目标时,都把文化建设提高到空前的高度。聊城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把文化潜在的影响力转变为城市竞争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作思路。枣庄提出打造“文化名城”,未来五年,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济宁制定了“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规划,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上打造样板。青岛出台了“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确立打造“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显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政府,各地大企业文化意识也空前浓厚,东阿阿胶把今年确定为公司的文化年,通过一系列活动,推进自身从单纯的工业企业向文化企业转变,实现“文化式成长”。齐鲁大地文意浓、文运盛,文化再也不是不起眼的配角,虚飘飘的“软”指标,而是关乎大局、关乎未来、关乎兴衰的大事、大业、硬指标。        

  山东各地的文化投入在加大。文化工作从虚到实,从“软”到硬,不仅体现在确立发展目标时权重增加,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投入加大、体现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项目好项目。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菏泽市,2008年以来共确定新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3个,已完成投资100亿元。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5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2.19%。今年,确定了新建和续建项目58个,总投资达180亿元。“十一五”期间,聊城全市建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产值总值达32亿元,占GDP的2.8%?。

  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山东省博物馆、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菏泽的鲁西南民俗博物馆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大明湖公园还景于民,对市民开放,垂柳下那些打太极拳、打腰鼓的市民,用表情和行动诉说着内心的喜悦。“十一五”期间,菏泽建成1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率50%。2000个农家书屋,配备图书210余万册、电子音像制品20余万张。去年放映公益电影7.1万场,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文化在惠民中增活力,人民在受益中建设文化,良性循环奠定强省之基。

  文化产业崛起势头强劲。各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培育,目标是打造经济社会的支柱性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青岛每年举办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国际帆船周等100多个展会。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突破5000万、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枣庄挖掘运河文化、二战文化,重建台儿庄古城,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自2010年“五一”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全部建成后,能够吸纳商户5000家、就业人员8万人。

  齐鲁大地,文脉久远,资源丰厚。只要把文化建设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拓展,则文化的魅力一定会让山东倾倒华夏,吸引世界。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同江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