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杜甫长安屡次求官不能如愿 曾经登临大雁塔

2012年05月22日 17:20 来源:郑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文 李 焱 图

  与李白分手后,在洛阳陆浑山庄稍作休整,杜甫便在天宝五年(746年)西行长安,开始了“十年求官”的生涯,是年杜甫35岁。

  姜海宽说,事与愿违,杜甫在长安期间,唐代由盛到衰,杜甫不仅没有实现政治抱负,还陷入了经济危机,虽然他一直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恋阙,忧国忧民,却郁郁不得志,也因此形成了他沉郁顿挫、悲怆深沉的独特诗风。

  5月9日至11日,在西安,记者一行三人踏上了杜甫曾经登临的大雁塔,游历了杜甫描写的曲江美景,并参拜了少陵原畔的杜公祠,继续寻找诗圣的足迹。

  ■长安屡次求官不能如愿

  但凡到过西安的人,无不被这里厚重的文化气息所折服,随处可见的唐代建筑显示出这座城市与唐朝不可分割的关系。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姜海宽随口背下杜甫描写大雁塔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当时杜甫不止一次来到这里,吟诗作对,抒发抱负。”踏进大慈恩寺,姜海宽便开始寻找杜甫的点点痕迹。姜海宽说,登上大雁塔的杜甫可谓心事重重,因为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做官”,对于杜甫来说也是如此,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做官报效国家的念头。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对这次考试原本抱很大希望,但因为实权派中书令李林甫宣称“野无遗贤”,应征的举人在考试时无一人及第。

  天宝十年(751年)似乎迎来了转机,正月初八到初十,朝廷要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杜甫趁机向皇帝献上了“三大礼赋”。玄宗读后,颇为欣赏,让他待制集贤院,令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杜甫因为这次一个人的专场考试大大风光了一回,但同样是因为李林甫从中作祟,考试后便再无下文。

  姜海宽说,屡次考试不及第和经济困境是杜甫抑郁顿挫诗风成形的重要原因。

  ■曲江感受诗圣情绪转变

  从大雁塔乘车到曲江不足十分钟,姜海宽说,杜甫在长安的多首诗里描写了曲江景象,由此来看,他当时就应该居住在长安南郊的曲江附近。

  记者一行来到曲江池后才发现,所谓的“池”1000多年后更像是湖,绿树环绕下曲江池湖面辽阔,有风吹过,很是惬意。可以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美景下,杜甫写下了《乐游园歌》,其中“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对唐玄宗出游芙蓉园和曲江进行了细致描写,可见当时诗人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但在其后的752年,杜甫再游曲江写下了《曲江三章章五句》,抒发的却是自己的抑郁情怀。“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秋日里的白石素沙,哀鸿独叫,增添了杜甫对于身世的孤独之感。

  行走在曲江池边,姜海宽讲述了自己对杜甫诗歌中“河南方言”的思考。他说,在《曲江对酒》中“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句的“远”字,不能以现在通用的“距离大”来理解它,而应该用河南方言来解为“胜过”,翻译过来就是“更加觉得去那沧州之地(隐居)胜过在长安为官,哎!到老一事无成,突然为不能归隐而感到悲伤。”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春,也是杜甫“十年求官”长安时最后的作品。

  ■两部作品影响千秋

  虽然不是写在长安,但杜甫一生中有两部重要的作品都与长安有关。

  一部是天宝十四年(755年)10月,杜甫被任为河西都尉,他没有接受,改就左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八品下,他接受下来。于是他到奉先去探望妻子,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长诗反映出安史之乱前唐王朝的社会实况,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悲怆深沉的诗句中表现了他心系民生的伟大人格。

  另外一部便是“三吏”、“三别”。在西安长安区少陵原畔,记者一行寻访了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当年杜甫居住的旧址上修建的杜公祠,祠宇不大,但东厢房陈列有“三吏”、“三别”诗意雕塑让人印象深刻。

  回顾历史,姜海宽说,天宝十四年(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8年6月,肃宗把房琯、严武等人从长安贬往外地,杜甫也被看做是他们的“同党”而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第二年(759年)春天回华州时,由于唐军在相州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一路上,他经过新安、石壕(在河南陕县东)、潼关,到处呈现出战乱不安景象,他看到的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老百姓在官吏驱使下遭受的无处申诉的痛苦。杜甫把这一路的见闻和亲身经历凝结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组诗。

  “这组诗是‘千秋之泪’的光辉诗篇,也使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姜海宽作出了这样的总结。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