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大屠杀》作者母亲:张纯如自杀或源自药物

2012年05月23日 08:34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张纯如父母在女儿铜像前。

  转眼间,张纯如已经离开我们8年了,2004年11月,她在车内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仅仅36岁的生命。我们不该忘记她,就是这个女子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写出了《南京大屠杀》。昨天上午,她的母亲张盈盈携新作《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讲座,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张纯如的回忆。她同丈夫张绍进一起向女儿铜像敬献了花篮。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专访时,张盈盈披露了她对女儿纯如自杀缘由的研究和推测。

  感慨:我写这本书是快乐的

  这是旅居美国的生物学家张盈盈第四次来南京了,而每一次到南京她都有不同的感觉。第一次来南京是2005年的9月,她受邀前来参加纪念馆张纯如铜像的落成典礼。那一次的感觉是十分难受的,因为那时距张纯如去世还不到一年。而这一次在南京的感觉完全不同,“我现在已经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这才会有这本对女儿的回忆。”

  在书的第一页,张盈盈写着,“献给克里斯托弗,希望他知道他母亲到底是怎样的人。”克里斯托弗是张纯如的儿子,她去世的时候他才只有两岁。张盈盈告诉记者,她写这本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了解他的母亲,知道她曾经做过什么;而另一个原因,是希望能够展现给大家张纯如真实的一面,“之前大家对于她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媒体,而这本书里更多是私下的她以及她内心的想法和激情的来源。”

  这本书毕竟写的是自己过世的女儿,写作时她会不会反复地悲伤呢?“我写作这本书,90%的时间是快乐的。”她觉得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自我疗伤的过程,“张纯如活了36年,但从她精神崩溃到自杀只有3个月的时间,而在那之前,我对她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回忆:她想当一名调查记者

  在张盈盈眼中,女儿是个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她之前学的是数学和计算机,但她一直想要成为一名调查记者,所以大三改学了新闻。张盈盈对于张纯如的理想主义有着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她在《芝加哥论坛报》实习,报社老板让她采访一位事故的受难者,她打了3次电话,对方表示不接受采访,可是老板偏要她继续打,听了这样无理的要求,她把电话摔到老板面前说:‘要打你自己打。’”就这样,张纯如毅然从报社辞职,回到大学学习写作去了。

  正是张纯如这种对于梦想近乎偏执的坚持,才会有了后来的成就。“她始终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她不喜欢人云亦云,也从不小看自己,这才会一个人来南京调查取证。”张盈盈说,她想把纯如相信自己的力量的这种坚持,传达给大学生们。

  披露:药物反应让她拿起枪

  问到写作中最艰难的部分,张盈盈说是最后2章,“因为是记录纯如死亡的部分,也是我花费大量时间调查她死因的部分。”“我不相信纯如会以自杀的方式告别生命,因为之前她曾经给我写过一封信,提到了有她喜欢的2个美国作家自杀了,当时她还在对这两个作家表示不可理解,怎么想到自杀呢?”

  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之后,张盈盈越来越相信女儿自杀是源自药物的副作用。“纯如因为写这本书,受到日本右翼的攻击,精神压力很大,所以经常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但是她不知道,这些药物会让人的暴力倾向和自杀倾向显著提高。当时这些药物主要针对的都是白人,从没有在亚裔身上做过实验,与白种人相比,这些药物更易在亚洲人身上显效,但副作用也更大,而且纯如服用的剂量也很大,属于过量范畴。所以我觉得正是这些药物让她最终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扬子晚报记者 蔡 震 文/摄

  实习生 刘 凯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