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仅有7个昆曲院团 面临人才断档狮子不足

2012年06月04日 16: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名家讲座、名角儿演出、名师收徒,日前落幕的“北京昆曲周”活动丰富多样、形式不一,对于多年前经历过“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更多”的昆曲人来说,这是昆曲复兴中的一次盛事。不过,其间也折射出昆曲发展的一些“内伤”,比如传承问题。

  “人才已经断档”

  5月23日、24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座无虚席,由南昆名家张铭荣、计镇华、梁谷音等人主演的昆曲《儿孙福·势僧》、《烂柯山》、《琵琶记》吸引了众多昆曲迷。这场在北京难得一见的演出,也掀起了北京昆曲周活动的高潮。

  今年71岁的张铭荣轻松做出180度旋转仰倒的动作震惊全场;70岁的梁谷音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动人,刻画人物入木三分;69岁的计镇华在舞台上,唱腔醇厚高亢,表演出神入化,还可跪行几十步。反观5月19日青年演员的专场表演,年轻人虽然努力,但唱功、做派与前辈相差甚远。时代有转变,环境各不同,老先生们纯熟的功夫、醇美的嗓音、淋漓尽致的表演,还有他们视舞台为生命的敬业精神,如何传承给昆曲年轻的“后来人”,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小科班出身,一直刻苦练功,现在年轻演员的刻苦比不了我们那个时候,但他们的实践机会增多,理解能力也比我们更强。”说起年轻演员,一直从事着教学工作的张铭荣喜忧参半。

  “其实,现在人才已经断档了。”北方昆曲剧院老艺术家、著名旦角张毓文对昆曲的传承更多的是担忧。“一些老艺术家都没了,我们也60多岁了,培养出来的两拨儿学生中一拨儿40多岁,再下面最年轻这拨儿也将近30岁了。”张毓文认为现在昆曲传承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青年演员的“家底”还很薄,离师长和观众对他们的期望仍有相当差距;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现在只以小丑、小旦、小生“三小”为主,武戏演员的上台机会相对较少。

  “能演的不过50出”

  实际上,传承的难题并不只是当下的问题,近百年来昆曲曾一次次面临着濒临消失的险境,这种境况造成了昆曲传承的“先天不足”。北京国际曲社社长靳飞介绍说,明末清初是昆曲的鼎盛时期,到了清朝中期,乾隆皇帝曾经大力提倡,可是当时满清贵族们汉文化修养比较低,理解不了昆曲的雅致。之后,昆曲发展的命运起起伏伏,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全国上下竟只有“半个”昆曲团。徘徊在濒临消失的边缘,昆曲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已遗失了很多传统的东西。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新中国刚成立时,政府就开始抢救昆曲,当时的“传字辈”老师们正值40岁到50岁的年龄。1961年“昆一班”从学校毕业时,正是继续深入学戏和进行舞台实践的大好时期,但3年后全国大演现代戏,传统戏只能靠边站。这一搁就是15年,许多优秀的“传字辈”老师如朱传茗、华传浩、方传芸、张传芳在这期间先后离世……

  每当提起昆曲传承,圈儿里人总要提到一组“辉煌”而又让人“忧心”的数字:历史上昆曲剧目有据可考的有3000多个剧本传世。到了“传字辈”,保留在舞台上的昆曲传统剧目尚有600余出。而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一代演员,只能演200余出戏了。到现在30岁左右的新一代,能演的不过50出。

  蔡正仁说,现在的戏曲学校昆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老师数量少而且年龄偏大,传承的任务十分紧迫。

  “全国仅有7个昆曲院团”

  计镇华则认为,对于昆曲来说,“最好的观众在台北,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青年演员在北昆”。为了给青年演员创造更多上台的机会,北方昆曲剧院专门打造了《红楼梦》等剧目,脱颖而出的邵天帅、张媛媛等青年演员,也因此日益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42岁的董辉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中年演员, 他说:“让年轻演员挑梁唱主角,这以前在昆曲界是不可能的。”

  虽然青年演员的演出实践对于他们成长很关键,但在张毓文看来,老师的舞台示范也很重要。“一个演员有一定功力之后再回头看老师的示范表演,感受、收获往往很不相同,甚至感觉就是全新的,他们的能力能通过老师的示范得到大大的提高。”张毓文说。

  北方昆曲剧院青年旦角演员大多数师从于张毓文。张毓文表示,演员在校期间也只能学到5出戏。“这些学生毕业时,只能算个‘半成品’,到了剧团不得不进行补课。但剧团是以演出为中心的,要静下心来集中力量搞好传承是有困难的。”张毓文说,“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过去一股子劲儿地去学,甚至废寝忘食,现在有些青年演员连最基本的剧目都没仔细学过。”她认为,经典的剧目可以平时不唱,但绝不可以不会。“现在甚至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剧目票友都会唱,专业演员倒不会。”张毓文感慨地说道。

  张毓文认为,昆曲表演传承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机制,现在院团对师徒传承形式的重视这很好,但要保证有稳定的生源,更需保证教学质量。“全国仅有7个昆曲院团,组织学习不能总局限于一部分人,可以考虑搞大型的脱产学习班。不论哪个剧团、哪所戏校,不论南京、北京、上海、杭州还是其他地方,演员每年拿出2至3个月时间来学戏,所有的老师都被请来教授,大家互相学习,才能有助于共同提高。”张毓文说。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