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申遗讨论:申不申遗,都要护好老建筑
核心阅读
上海坐拥632处、共计2138幢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遗产数量如此庞大,如何保护,可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采取分类保护,审慎看待保护与利用,出台地方法规加以保障,这是上海给出的答案。老建筑有了怎样的新生态?上海经验该如何借鉴?
刚刚过去的6月9日是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不少人再度提议“外滩申遗”,而上海市相关主管部门却反应“冷淡”:短期内,暂不考虑外滩“申遗”。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说,“不管外滩‘申遗’与否,我们都有信心保护好一个原汁原味的外滩。”
上海的自信和冷静来自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百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成了自来水科技馆、圣约翰大学旧址上建起华东政法大学、马勒别墅老洋房变身精品酒店……为不同类型的建筑量身订制保护方式,是上海保护老建筑的做法。为之保驾护航的,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保护理念和地方法规。
分类保护,度身订制方案
喧闹的大上海,马勒别墅这幢城堡式建筑,美得像是刚从童话世界中走出。
1927年,来上海滩讨生活的英籍犹太人马勒靠赌马成为富翁,开始建造私家花园别墅。9年后,马勒别墅诞生。传说中,这是马勒女儿梦中所见的城堡。迄今,这幢色彩斑斓的别墅,仍然用它高低不一的塔尖勾勒出神秘优美的轮廓……
作为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副处长,李孔三对眼前的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了如指掌。穿过大门,走过回廊,李孔三随手指向一块不起眼的绿色瓷砖,“这么小的瓷砖,都是以前的老东西,一直就是这个样子。”
几经转手,马勒别墅自2001年起由上海衡山集团负责改造修缮与日常经营。别墅的地砖、木头、五金件、穹顶的彩色玻璃,每一处细节,都原汁原味。
老洋房摇身变为精品酒店,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马勒别墅,是上海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的代表作之一。
自1989年以来,上海已分四批公布了优秀历史建筑632处、共2138幢。“上海是最早展开分类保护的城市,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将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李孔三说。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上海将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分为四类:最严格的,建筑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修都不能变动;其它三类则按实际情况在严格控制下允许适当变动。
不希望建筑成为空壳摆设,是选择分类保护模式最大的考虑。上海希望通过对每一幢老房子的度身订制,帮助这些老房子完美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建筑是有生命的,你不去打理,它就‘死掉’了。”李孔三感慨。
在上海,提出分类保护的概念,是在慎重对待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历史建筑适当维持一定的商业用途,“能进一步延续其价值,增加其公共性,维护所用的资金更有保障,如果保护机制规范,反而更利于老建筑保护。”上海市规土局总工程师俞斯佳曾就此公开表示。
合理利用,让老建筑“活”起来
坐拥中国保存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近现代城市建筑,上海却对“申遗”态度审慎。
“外滩的这些老建筑都还在被使用,开咖啡馆、开画廊、开高级品牌专卖店的都有。但是按照‘申遗’的要求,这些建筑需要按照文物的要求来保护,这对于外滩及其周边的发展未必是最合适的。”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态度鲜明,“外滩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目的,申遗不是目的。”
况且,“上海保护老建筑的方式,并不只有‘申遗’这条单一途径。”褚晓波说。
著名的和平饭店,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已恢复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样貌,重新开业。在其“丰”字形大堂的中心点,通透天光的八角亭彩绘玻璃顶,在石膏夹层中封存几十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为什么要修缮?“如果一动也不能动,饭店里的抽水马桶就得一用30年。”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谭玉峰笑言修缮的必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利用、宣传和教育,必须‘活’起来。”再者,历经近百年岁月的磨砺,和平饭店硬件设施已衰老,难以达到现代建筑安全需求。
如何保证“原汁原味”?据称,修缮和平饭店过程中,“哪怕敲块砖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作为上海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国家和上海的相关法规,和平饭店的建筑外观、内部重点保护部位及装饰受到严格保护。修缮总体原则也是“冻结现状、最小扰动”,正因此,饭店一歇业就是3年,耗资数亿元,各方投入的精力更是无法计量。
“这是‘修缮’,而不是造‘假古董’。”谭玉峰说。和平饭店修缮期间,他爬上脚手架,剥开岁月给那个著名的绿色尖顶留下的层层痕迹,比对最初的绿色究竟是色板上的哪块颜色。
冻结时间,不老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和平饭店所在的上海外滩已经历数轮改造,口碑都还不错。
不“申遗”,也要用心保护好老建筑。“对很多地方而言,‘申遗’只是提高知名度的一种手段。上海的外滩真的没必要去‘轧闹猛’。”有专家直言不讳。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表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不管它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不是文物保护单位,都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它的保护。”
延伸链条,留住整体风貌
在城市记忆留存的各种矛盾冲突中,上海当然也有过不完美的抉择,但更多走的是一条不失精明的务实之道。
集中体现这一务实之道的,就是2003年上海出台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条例》已成为上海实施分类保护的地方法规保障。“根据实际情况来,同样是外滩的老建筑,汇丰银行实施最严格的一类保护,和平饭店就是二类低一点。”李孔三介绍。
不要以为《条例》只注重“灵活性”,“它有效延伸了保护链条,这也是全国第一部有关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法规。”褚晓波说,“不仅仅要保护单个建筑,还要保护整条街道,还有街道旁边的行道树,乃至整片街区风貌。”
山阴路、溧阳路、衡山路、武康路……依据该《条例》,上海有64条道路将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即道路红线永不拓宽,而且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要保持历史原貌,行道树等道路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保护。
依据该《条例》,2004年,经过对中心城区内有历史文化风貌价值、较完整成片地区的系统调查与研究,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了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达27平方公里。这12个风貌区内的建筑,或记载着世界建筑的精髓,或演绎着海派石库门的精致……
“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不仅要保护其自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整体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阮仪三说。
2011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对上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组表示,上海的保护工作是全国50多个受检城市中最好的之一。
“我们所有的工作,所有在经济、民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衡量,都是为了能保护好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特征,而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就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褚晓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