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解析“女娲遗骨”事件:对科学考古的亵渎

2012年06月13日 08:4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一件“女娲遗骨”事件引起一片哗然。事情起源于23位专家达成的一项共识,认为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该遗骨距今约6200年。

  曹操墓、女娲骨,西门庆、孙悟空故里之争,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各种受争议的文化事件也屡见不鲜,甚至许多原本传说中的故事、人物也以文化、历史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说:“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不能光看古代,光看地下埋了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看今天创造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做好自己最重要

  北京晨报:近年来,屡有关于历史、考古的争议话题,你怎么看?

  孙立群:出现这些争议话题和事件,可能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地方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以这些事件作为由头,也是有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感增强,重新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这原本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仔细考证和辨别,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与文化自信无关,变成滑稽戏。特别是历史、考古这些领域,本来人们就不是很了解,这样做可能更加深误会,误导群众。

  北京晨报:那么,建立文化自信,在您看来应该怎么做?

  孙立群:文化的自信,不在于地下挖出来什么东西,而在于当下做了什么。对于历史文献、文物,传统的文化文明,关键在于能否优秀的继承和发扬。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很好地和现代社会所结合,那些东西也只能是放着而已。人为地把自己的历史拉长,或者强加给历史许多东西,不是真正的文明,也不是一个大国的气概。

  历史需要分析

  北京晨报: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对历史感兴趣,你怎么看?

  孙立群:这是好事。但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古人的文明固然值得骄傲,但是建立现代文明,不能仅仅依靠古代,依靠传统,文明要看今天。

  北京晨报:那么对古代的文明应该如何对待呢?

  孙立群:当今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文明进行分析和辨别,进行现代的阐释。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已经够丰富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对现代有用的越多越好。

  北京晨报:如何进行分析辨别和阐释呢?

  孙立群:中国古代几千年,留给我们最多的是什么?我们说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一个概述,但是其中具体都是什么?以我个人的看法,更多的还是专制王权文化,无数的典籍、思想、制度都和它相关,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不把古代文化分析明白,只说文明悠久、文化优秀,本来就是最大的误导。

  历史和传说要分清

  北京晨报:不少事件中,人们把虚构的或者传说中故事、人物当做历史,这也是被争议的地方,怎么对待这两者的不同?

  孙立群:民间的一些纪念活动无可厚非,大部分传说故事也是从民间诞生的,源于各种民间的文化、精神寄托等等。对这些事情,应该宽容。不过同时,也要弄清楚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特别是不能把传说当历史。

  北京晨报:一些事件中,也有专业人士参与,这引起了不少批评,你怎么看?

  孙立群:学界的学者,从事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绝不能把传说故事当做历史,既然是从事专业研究,就必须有专业精神和素养,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任务是给公众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意见,不是附会传说,要有科学精神,把正确的东西给人。

  考古事件变成争议话题,原本冷僻的专业领域,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对此,孙立群说:“对于考古的态度,也是对历史的态度,历史不是儿戏,考古也不是作秀。严谨地对待历史,不仅是学术的需要,也是文化的需要。因为怎么样对待历史、对待古人,其实也就是怎么样对待现在、对待我们自己。无厘头的行为,不仅让历史尴尬,更是让我们自己尴尬。”

  考古不是孤立的

  北京晨报:考古领域中这些年时常出现一些热点的社会话题,考古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领域?

  孙立群:考古学是历史科学中的一部分,国外许多时候也有把它归于人类学、艺术史中的,考古学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许多重要的发现往往是和文献等等其他相关的资料结合起来的,比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考古中发现的物品往往需要和其他的资料相对照、补充、发明,才能够有比较科学的认定。甚至许多考古发现并不是有意去发掘的,而是无意发现的,然后加以研究、分析。严格意义上的考古,是一门严肃、严谨的学问,很少有单凭一两件物品就可以做出结论的。

  北京晨报:如何对待考古发现呢?

  孙立群:既然是一门科学,首先就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考古不能开玩笑,北京猿人的发现为什么能站得住脚,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的严谨和科学。

  考古的得与失

  北京晨报: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

  孙立群:考古学不是中国本土原有的学科,它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早期的考古研究,一些重大的发现都有外国专家的参与和指导,比如周口店的发现。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的重要发掘活动,应该是对殷墟的发掘。这其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物品都广为人知。后来中国考古发展迅速,越来越发现中国地下遗物的丰富,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考古的前途更加宽广,未来还会有许多成就。

  北京晨报:已有的重要成就都有哪些呢?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孙立群:比如殷墟的发掘,比如马王堆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发掘等等,大量的甲骨、青铜器、竹简、墨书,每一次重大的发现,往往都有改写历史之功,更加充实中国历史。

  北京晨报:我们对待考古学,最重要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孙立群:考古大有前途,但前提是不能儿戏,要有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还要各方面的条件具备。我们在考古学中也并非没有过失败的先例,比如对定陵的发掘,忙于求成,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把万历皇帝挖出来了,结果损失惨重,大量的文物挖出来就风化。再如明陵的发掘,也是如此。举世瞩目的兵马俑发掘,有说是原本都是彩色的,但是挖出来以后就褪色了,现在见到的多是灰扑扑的,彩色的很少。

  不主动的考古学

  北京晨报:这些损失令人惋惜,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呢?

  孙立群:尽管今天相关的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了,但是面对地下复杂的情况,也未必都能应对。考古无小事,不可擅动。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被动的,少有主动去发掘的。我认为,对于考古,不仅要有严肃的态度,还应该有一点儿敬畏之心,现在有一些浮躁的心理,总是想短期内发现什么轰动的东西,或者和当地的产业联系在一起,或者在心理上提供什么文化的信心,其实不必。

  北京晨报:对于那些不严肃的行为,你有什么建议?

  孙立群:发掘出来,但是无法提供好的保护,也就是在那里放着,甚至是等着损坏,这对文化,并不是有所得,反而是有所失。发掘出来不是我们找到了,而是损失掉了,那样的话,就非常可惜。所以,慎重再慎重,宁可让它在地下保存着。

  文化不在地下

  北京晨报:有评论认为,对于历史、古物的兴趣,也和我们对于提高自身文化的信心、提升我们的文明有关,您怎么看?

  孙立群:未必发现了古代遗物就能够提升文明,文化自信不是以前有什么,也不是地下有多少东西。我作为一个学习古代史,同时也教古代史的人,依我个人所见,中国1840年以前,甚至1900年以前的文化,受到专制王权的影响非常大,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现在许多人提倡学国学,读诸子,诸子百家的学问,也同样在是围绕着专制王权展开,不论是孔孟、老庄还是杨墨等等,无不如此。这些东西不加辨别地提倡和学习,与当今的发展,并无益处,甚至相反。

  北京晨报:这些传统的思想观点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孙立群:这些东西,潜意识里主张着唯上、颂圣、官本位思想,这种思想不改变,社会怎么能够进步,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改革的阻力重重,步入深水区,和这些遗留思想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

  文明传承思想要减负

  北京晨报: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变吗?怎么样改变?比如有的地方删减典籍,这样是否可行?

  孙立群:整理古代文化思想,一直以来都有人呼吁并且行动。包括现在,也有一些人在重新整理点校古籍,重新出版。对古籍本身的整理,应该尊重原著,保持这些资料原原本本地传给后人,这是必要的,也是基本的态度,删减典籍不应该,并不是删减了,它在古代就不存在了,也不是删减了,它就不影响现代人了。

  北京晨报:如何尊重古籍的完整性?

  孙立群:尊重古籍的完整性,但同时也要教会人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今社会可能单纯地迷信古代文化的人并不多了,但是真正可以分析、选择的,也并不普遍。但这是必要的。不加选择地迷信古代,厚古薄今,传统文化中负面的影响就成了文明的包袱,只会让社会发展更加地步履蹒跚。只有摒弃那些负面的东西,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内容,文明才能既有根源,也能够轻装上阵。然而事实上,今天迷信古代的人并非没有,从女娲庙事件,我们就能看出,确实有一些人,在观念上有问题。这样的事件,作为一个学历史的,感觉太出格了,而作为一个教历史的,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学生说。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晨报追问

  考古挖掘出女娲遗骨,究竟是真是假?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否真的能证明女娲的存在?女娲的传说又是如何诞生的?

  “女娲遗骨”很悬乎

  北京晨报:对于这次发掘的被称为“女娲遗骨”的文物,你怎么看?

  孙立群:说是“女娲遗骨”,我觉得悬乎。新闻里说有个C14同位素测年,距今6200年。年代考古是考古中常用的方法,这没问题。问题是,距今6200年,就能证明是女娲了吗?这两者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北京晨报:那么“墨书”的文字呢?

  孙立群:这一段文字也很滑稽,其中用了不少现代语法,根本不像是古文。

  北京晨报:怎么看整个事件?

  孙立群:往小里说,判断草率,急于断定。往大里说,是对科学考古的一种亵渎。

  女娲传说的由来

  北京晨报:女娲传说深入人心,这个传说的由来如何?

  孙立群:女娲跟伏羲、神农氏,同列为上古时代的三皇。但是三皇的传说并不只这一种,至少有四五种。我们看司马迁写《史记》,开篇也不是三皇,而是五帝。

  北京晨报:那么这个传说有根据吗?

  孙立群:在上古那个崇拜英雄的时代,女娲作为一个传说中的女英雄,被人们崇拜很正常,甚至赋予她神话传奇的色彩也不奇怪。但是不是真有这么个人,或者说一个原型,不好说。

  北京晨报:有没有和女娲相关的古迹呢?

  孙立群:全国各地和女娲相关的庙宇、祭坛、遗址很多,可能超过20个,山西占多数,大概有15个。这些遗迹大多是历来人们崇拜、祭拜女娲所造,并不证明女娲真的存在。就好像土地庙并不证明土地神的存在一样。

  孙立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史记选》、《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等。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