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频现网络热词 翻译外国电影可不可以杜撰
探员J指责探员K乱吃路边摊的烤肉时说:“我真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瘦肉精。”
探员K对最后一个活着的伯格罗多人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河马对长颈鹿说:“我们可以组成夫妻档,就像小沈阳那样!”
企鹅说:“你以为我是赵本山么?你把这里当《星光大道》?”
由于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古诗词等“中国特色”的词汇,眼下正在各地热映的进口电影《黑衣人3》、《马达加斯加3》的中文字幕迅速成为聚光焦点,甚至超越了电影情节和明星等噱头。有人说如此翻译“好欢乐”;也有人说:“若不是眼睁睁地看着银幕上的黑衣人和那些河马、长颈鹿都是货真价实的美国制造,我还以为在看哪部国产片呢。”
引进片的官方字幕组第一次从幕后被曝台前,观众被大量“伤不起”又“坑爹”的台词雷倒后,不禁质疑:引进大片的中文字幕、中文配音频现网络热词,国产幽默是否“用力过猛”?
网友自发给字幕“捉虫”
网络影评调侃好莱坞大片的中文字幕盛产“国产笑话”,最初只零散地在微博、论坛上议论,诸如《吐槽字幕君》、《伤不起的中文配音》、《你确定这是好莱坞出产的?》等等。直到网友“闭关求监督”在豆瓣上发表了专门给《黑衣人3》字幕挑错的帖子《我们只是来捉虫的》,逐字逐句地对照中文字幕和英文原文,并给出自己的翻译,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自此开始。
在这个长达14分页、且仍在不断更新的热帖中,“地沟油、瘦肉精”原音重现。原来台词原文是“I think I just saw a tooth in that thing, or claw, a hoof”,如果直译应该为“我好像看到里边还有颗牙,还是爪子、蹄子什么的”,而字幕翻译成“我真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瘦肉精”。而探员K说的“I keep emotion out of it”(直译为“我不把情绪放脸上”)被翻译成“这叫老当益壮”。
网友“基劳德”评论:“‘伤不起’之类的风格问题另说。‘地沟油’把原来外星生物的隐藏笑点弄没了(牙、爪子、蹄子可能是外星生物的),‘老当益壮’把K自认面瘫的笑点弄没了。如果翻译都是再创作,进口大片都充斥着网络上的流行笑话,完全不顾影片本来的笑点和内容,那我们花钱进影院看的是什么?翻译抖机灵吗?”
另一位网友“BELL”则为译者辩解道:“字幕就是国语配音的台本,配音台本不光要考虑台词含义,对口型是译制片的重要一个环节,而且语速、语气、字数都需要尽量符合。如果完全照原意翻,你让配音演员怎么念啊?”
随着讨论日益激烈,《黑衣人3》的字幕翻译者贾秀琰也在帖子中现身,并在个人主页发表了长达3500多字的“说明文”。对于“地沟油、瘦肉精”一句,她承认:“或许是我发挥过度了。翻成这样完全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娱乐一下,一点也没想要哗众取宠。”
为何选择如此翻译风格,贾秀琰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这是源于译制负责人的一个提醒。他说另一位翻译在翻译《快乐的大脚2》时,用到‘hold不住’这个词,他觉得挺有意思。所以我在看了一遍《黑衣人3》的影片素材和英文对白本之后,觉得可以在不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的情况下,加入一些搞笑台词。”其实早在2011年翻译《终极快递》时,贾秀琰就用了一些搞笑译法,比如男主角山姆的爸爸称呼他的小名译成了“狗蛋”,“因为我小时候邻居男孩就经常被爸爸这样叫”。
对于字幕引发的争议,贾秀琰说:“官方翻译和字幕组最大的不同,在于官方会受到口型的限制,所以对一句话的字数有严格要求,加上英语中‘倒装’等语言习惯,于是发生了‘捉虫帖’里说我的所谓错翻、漏翻、加词现象,这是不得已。这次给我的启示是:中文配音版和字幕版一定要有各自版本,字幕版可以突破口型限制,在达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做到忠实严谨。”
国产幽默能否真正“hold住”外国电影
使用网络流行语翻译外国影视剧,其实并非新鲜事。早在2006年上映的《加菲猫2》中,就根据片中角色带有美国南方口音的特征,把“非常”翻译成了“灰常”;后来,《功夫熊猫2》中阿宝说:“把神马都当作浮云。”网络热词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荧幕上,在当时被视为创新并赢得好评,各类民间字幕组也由此逐渐为人所熟识。
熊伟,“人人影视字幕组美剧组”总监,也曾在美剧中加过“国产幽默”,比如《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男主角Sheldon就有“在德云社听相声”之语。熊伟说:“这种翻译一般只针对喜剧。像《马达加斯加3》还是侧重剧情,不是纯粹耍嘴皮子,还是有必要翻得正常一点。”
贾秀琰也认为:“如果史诗正剧里出现了什么坑爹、伤不起、地沟油,引用我翻译的《黑衣人3》里的词,那我也太‘二’了。”她翻译的另一部最新上映电影《饥饿游戏》属于惊悚科幻类,就没有出现类似译法。
影评人云飞扬认为,网络流行语因其在时效和使用人群上的限制,并不适用于电影。“网络语言今年觉得好玩,明年可能就过时,但一部好电影的生命周期会很长。而且不是所有人都会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网友“小玖桑”的爸爸就是一例。“小玫桑”买票给父母去看《黑衣人3》,回来后老妈说:“你老爸英语不灵光,字幕‘地沟油’啊‘瘦肉精’啊,看得他糊里糊涂!”
熊伟说:“对原片里一些隐晦的调侃,贾同学(贾秀琰)直接把笑点亮出来了。其实可以把这留给观众,她不能剥夺那部分能看懂的人发笑的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常江,从事影视传播研究,他认为应该区分影院正式上映和网络传播。“字幕中出现本土化元素,其实是观众(字幕组成员本身就是第一批中国观众)的二次创作。妥当与否,关键看是什么传播渠道:影院观影是观众仪式性的消费行为,是单向传播,正式且价格昂贵,因此二次创作必须审慎,底线是不能破坏作品原意或杜撰新的意义。而如果是网络传播,传者和受众更为平等,是多向传播,选择高度自由,消费成本低,这种环境下的二次创作,就属于大众艺术乃至大众权利的范畴,无可厚非。”
字幕译制:时间紧、任务重、收入低
一部外国电影从首映到引进国内可能要花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但给字幕翻译者的翻译时间往往只有几天。贾秀琰在翻译100多分钟时长的《黑衣人3》时,从接到剧本到完成为5天左右,整个译制工作也仅有两到三周。
尽管时间紧张,译制过程还是严谨而规范的。据贾秀琰介绍,首先是翻译台词。国外的台词本内容丰富且专业,除了对白之外,还会标注对白的引申义和特殊含义等等,用于给各国翻译提供全面解读,“所以不可能出现网友所说我的错翻、漏翻、自创剧情的现象”。其次是演员配音。译制导演和配音演员会在配音过程中,一句一句抠台词,看对白是否流畅。最后上中文字幕。译制负责人根据翻译提供的中文台本,校对一遍英文字幕;再由专门的译制人员根据配音上字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对照英文台本校对一些明显错误。
贾秀琰说:“电影翻译的训练是必须的。我在接片子之前,要拿以前译制的片子,对着台词本和影片学习,最初是拿《指环王》、《变形金刚》等片;去录音棚看配音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翻译人员也会经常在一起交流。影片上映,会自己买票去影院看中文配音版,学习其他翻译的作品。译制方也会在每次译制之前,告诉你要注意的细节。”
目前,内地的大部分引进片其翻译工作并非由专职电影翻译完成,很多参与者都是兼职。贾秀琰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正职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宣传。虽然现在引进片的数量增至每年34部,但每部电影的翻译至多只有数千元酬劳,配音可能只有几百元,加上翻译团队也多,想专职从事这行业,生计上就会比较艰难。
常江说:“我国普通翻译人员的收入结构是严重扭曲畸形的,不光影视字幕翻译,出版物领域也是如此。翻译工作本身是一个既需较高文化底蕴,又要求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以上的‘高级工种’。凭什么奢望一个这样付出与所得严重不匹配的行业去苛刻自律?目前绝大多数翻译人员都在凭‘热爱’从事这项工作,包括我本人。”